
“不出海,就出局!”近年来,这句犀利的判断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抉择。9月26日,“破局暗礁·汇建未来——民营经济出海机遇与挑战”专题研讨会举办。此次活动由民建上海市委会、中共徐汇区委统战部指导,民建徐汇区委员会会同徐汇区发改委、商务委、工商联等多部门联合承办。
会议围绕全球经济新格局下,民营企业出海的新趋势、新路径与新工具展开探讨,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帮助企业勾勒更清晰的“出海航线”,并不断扩充“出海工具箱”。
![]()
研讨会现场
聚焦新机遇,研判全球化走向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由45.2%升至64.9%。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出海军团”的主体。根据渣打银行发布的《2025中国中小企业出海蓝皮书》,截至2023年底,中国境外企业中七成是中小微企业。预计未来五年将有约10万家企业布局海外市场,其中民营中小微企业占比约75%。
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绕开“暗礁”,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民营经济出海的护城河》主题演讲中指出,企业需在财务、税务和法律等环节“三线并进”,以合规和稳健来应对不确定性,从而逐步形成具有韧性的国际化运营模式。
绘制“航海图”:强调价值导向,链接美好生活
研讨会还设置了圆桌交流环节。徐汇民建的出海企业家与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共同描绘出企业出海的“航海图”。
![]()
圆桌论坛
“企业出海要有‘愿力’和‘心力’!”拥有三十余年出海经验的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廖清新提出,未来十年,中小企业的出海逻辑应从单纯的“流量思维”转向“价值驱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品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王佳则用数据佐证这一观点。目前,中国出口产品中,“科技创新类”(如机电设备、数字化服务等)已超过八成,而代表“品质生活”的消费品和文化产品仅占约17%,说明“小而美”产品在海外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上海海隆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琦分享了他的“避礁经验”。他认为,企业出海必须做好长期投入准备,遵循经营规律,兼顾当地利益,逐步建立独立品牌和可持续的全球化生产力。
扩展“工具箱”:多方协力,徐汇服务护航
在第二场圆桌讨论中,“如何备齐企业的‘工具箱’”成为核心议题。
走过150多个国家、拥有20余年文化出海经验的上海韵文博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玉林表示,“内卷化竞争”不应成为中国出海企业的标签。他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企业互助联盟,在应对共同的国际竞争时实现内部协作。
长期深耕数字经济出海的上海叔本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杲则认为,企业需要用好“规则工具”和“文化工具”。通过发挥中国在数字化上的“代差优势”,并结合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把握并利用规则,同时在品牌文化建设中注入“责任、品质、口碑”等核心价值。
![]()
圆桌论坛
徐汇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向企业介绍了区内的“出海服务工具箱”——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徐汇)服务点。目前,徐汇通过“三个一”机制为企业提供护航: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组建一流的专业服务联盟,打造一体化风险防范体系。
为进一步充实企业的“工具箱”,徐汇正组建以管理咨询、法律仲裁、财税服务、金融保险、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绿色低碳、风险管控等专业机构为核心的“出海服务联盟”。同时,提供覆盖政策、税务、法律、数据和用工等领域的合规咨询与解决方案。通过“全球一小时响应”机制和“MTCC徐汇协议”全球法律服务网络,增强企业出海的安全感。
在全球化大潮中,徐汇正与企业一道探索更加坚实的出海路径。徐汇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与企业家们深化合作、汇聚智慧,共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言献策,“只要企业想出海、敢出海、能出海,徐汇服务都会一路相伴。”
记者:沈艺飞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