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女子翻出4年前拍的结婚照,拆开一看,竟然是陌生男女的笑脸。当年照的结婚照,拿错了,4年了,到现在才发现。这个大家热议的话题,折射出了仪式消费和冲动消费的深层问题。
结婚照本是婚姻仪式的重要注脚,却因冲动的选择与后续的漠视沦为“错位的纪念”。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仪式消费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该如何避开它背后的冲动陷阱?
![]()
坦诚地说,仪式消费并非毫无必要。仪式承载着情感与意义,例如,婚礼的红烛、生日的蛋糕、毕业的礼服,本质上都是用具体的形式,为抽象的情感锚定坐标。就像拍摄结婚照,新人在镜头前定格笑容,不是为了跟风或炫耀,而是为了将“步入婚姻”这个人生节点具象化,多年后翻起时,能唤醒当时的心动与承诺。这种“用仪式留住记忆”的需求,让仪式消费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情感的容器,让平凡的日子因这些郑重的时刻而变得更加厚重。
就像一位网友留言的一样:“我家的婚纱照都是挂起来了,相册的话我也经常会去翻看,因为我觉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现在看来都是回忆满满。”
但对于这种仪式消费,也有一些人为当时的冲动而后悔。一位网友的留言,或许能代表这一观点:“没拍的时候,我挺想拍的,十年过去了,我看到那几十斤的相册,我是后悔的,每次看到它占我一格柜子,我就很烦!”
的确是这样,现实当中,很多仪式消费早已偏离初衷,陷入了冲动的误区。最常见的便是“为仪式而仪式”的从众式冲动。例如,看到别人婚礼拍了十几套婚纱、办了盛大的答谢宴,便不顾自身需求跟风模仿。
![]()
更不应该的是,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冲动消费。例如,觉得“结婚照必须拍贵的才体面”,在影楼销售的推销下,头脑一热选了远超预算的套餐,事后却连相册都懒得拆封。
四川女子的经历或许正是如此,拍摄结婚照时或许怀着对仪式的期待,但冲动下单后,却因缺乏对“仪式后续”的规划,让相册在箱底躺了4年,连拿错照片都未曾察觉。这种消费,本质上是被“仪式感”的表象裹挟,买的不是情感纪念,而是“别人眼中的体面”。可当仪式消费沦为“拍了就行”“买了就忘”的任务式行为,再昂贵的形式,也只是空洞的摆设。
四川女子的故事之所以引发网友的共鸣,正因它照见了太多人的生活。我们总在冲动中为仪式买单,却忘了仪式的核心是“情感的投入”。真正有意义的仪式消费,不该是跟风的冲动,也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基于真实需求的选择,不盲目跟风追求。毕竟,能留住岁月的从不是昂贵的物品,而是我们在仪式中倾注的心意,以及那些被认真对待的情感瞬间。
![]()
在这个“万物可买”的时代,这张错位的结婚照,该成为我们反思的起点。往后的仪式消费,我们更需要学会给消费“减速”,少些冲动的跟风,多些走心的规划,才能让每一份投入,每一件物品都能融入生活,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消费。
或许,如下一位网友的留言应该是当前经济环境下,理性消费与正确花钱的写照:“我的婚纱照,拍完立马问婚纱照店要了电子照原照和精修图。其他照片啥的按照最便宜的来。因没有那么多钱,也没地方摆设,所以就要电子照有钱了洗出来,没钱可以放电脑手机里看,还方便携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