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导体制造的核心环节始终绕不开极紫外光刻(EUV)技术,而谈及 EUV 光刻机的“大脑”,德国蔡司所打造的光学系统无疑是关键所在。
2. 这家百年光学巨头掌握着逾 2000 项 EUV 相关核心专利,已在该领域维持独家供应地位长达二十年。其生产的高精度反射镜,被公认为每台 EUV 设备不可或缺的“灵魂组件”。
![]()
3. 然而,2025 年第三季度传来一则震动业界的消息:中国自主研发、基于自由电子激光(EUV-FEL)的 EUV 试产装置即将投入运行。该设备不仅在输出功率稳定性与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全面超越 ASML 现有方案,更一举攻克长期困扰行业的锡蒸气污染难题。
4. 面对蔡司看似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中国为何能实现跨越式突破?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光刻技术路线的深刻博弈、高昂成本带来的产业压力,以及新一轮格局洗牌的悄然开启。
5. 要理解蔡司为何能在 EUV 光学领域称雄多年,必须深入剖析其反射镜制造所面临的“极限挑战”。每一台 EUV 光刻机内部,集成超过 3 万个来自蔡司的精密部件,其中最为核心的反射镜,尺寸达到传统系统的两倍之巨。
6. 其表面平整度要求控制在 20 皮米以内——这一精度究竟有多惊人?若将该镜面放大至中国陆地总面积,整个区域内的最高点与最低点落差不会超过 0.4 毫米。相当于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起伏不足半毫米。
![]()
7. 更为严苛的是其结构构成:反射镜由 40 至 50 层交替沉积的硅与钼薄膜堆叠而成,每层厚度精确到 2.7 纳米钼加 4.1 纳米硅,总膜厚仅为 250 到 350 纳米。
8. 整个制造过程需在超高真空环境中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逐层生长,每一层都容不得丝毫偏差,生产周期长达一年之久,几乎无法承受任何返工风险。
9. 正是这种“以时间换精度”的极致工艺,使蔡司牢牢掌控了 EUV 光学系统的命脉,全球范围内尚无其他企业可在短期内复制或替代这一能力。
![]()
10. 然而在垄断表象之下,行业正逐步陷入一场“高端陷阱”。2023 年底,ASML 推出 High-NA EUV 量产计划(型号 TWINSCAN EXE:5000),宣称可将分辨率从传统 EUV 的 13nm 提升至 8nm,单次曝光下的晶体管密度提升达 2.9 倍。
11. 这款单价超过 4 亿美元(约合 26.47 亿人民币)的“超级光刻机”,却让重金押注的英特尔陷入困境。
12. 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英特尔使用两台 High-NA EUV 设备(总投资达 52 亿人民币,等同于兴建一座中型晶圆厂)仅完成约 3 万片晶圆产出,尚不足传统 EUV 设备同期产能(6-8 万片)的一半,设备实际利用率仅为 30% 左右,远低于每小时 185 片的设计目标。
![]()
13. 更令人意外的是,后续分析显示,通过优化传统 EUV 工艺并结合多重曝光技术,英特尔同样能够实现与 High-NA EUV 相当的图形精度,且整体制造成本下降 40%。原定用于 Intel 18A 节点的关键节点技术被迫延后至 2026 年才启动开发。
14. 当英特尔为高昂投入与低效产出苦恼之际,台积电的选择显得尤为理性。
15. 2024 年 6 月,台积电研发高级副总裁米玉杰在硅谷举行的半导体技术峰会上明确表示,High-NA EUV 将仅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会进入大规模商业生产阶段。
![]()
16. 到 2025 年 3 月,台积电正式宣布 A16、A14 及 N2 制程(即 2nm 节点)均不采用 High-NA 技术。
17. 公司的战略重心转向对现有 0.33NA EUV 技术的深度优化:通过改进型光学系统配合双重曝光工艺,N2 制程实现了栅极间距 24nm、金属互连层间距 32nm 的精细程度,晶体管集成密度相较 N3 提升 15%,性能表现已接近 High-NA 单次曝光水平。
18. 更重要的是,目前 N2 制程良率已达 60%,并在持续爬升中;预计到 2025 年底,月产能可达 5 至 8 万片,苹果、NVIDIA 等头部客户已提前锁定产能配额。
![]()
19. 从投资角度看,建设一座月产 10 万片晶圆的工厂,若采用传统 EUV 方案,总投资约为 315 亿人民币;而选用 High-NA EUV 则需高达 473 亿,成本高出 33%;单片晶圆制造费用亦降低 35% 以上。
20. 这种“高性价比+高良率+快交付”的策略,直击 High-NA 技术的软肋,也让蔡司所提供的超高精度反射镜体系,在经济性面前显得愈发“奢侈”。
21. 就在全球开始质疑“光刻微缩之路是否已触顶”之时,中国的 EUV 新路径给出了颠覆性的回应。
![]()
22. ASML 高层曾在公开采访中坦言:“High-NA 很可能是最后一个数值孔径提升阶段,当前基于反射式光学的 EUV 技术可能已逼近物理极限。”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
23. 现有 EUV 使用 13.5nm 波长光源,多层膜反射镜的最大反射率仅为 70%;一旦向更短波长如 6.7nm 发展,反射效率将骤降至 35% 以下。
24. 而 EUV 光束需经历多达 11 次反射才能抵达晶圆表面,每次反射均带来能量损耗,最终仅有原始强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得以利用,极大制约了整机效率。
![]()
25. 此外,ASML 所依赖的锡等离子体光源存在严重副作用:高能激光轰击熔融锡滴产生 EUV 光的同时,也会释放大量锡蒸汽,附着于反射镜表面形成污染层。
26. 仅 1.2 纳米厚的锡沉积即可导致系统效率下降 20%,为此 ASML 不得不配备每两小时一次的氢原子清洗机制,大幅增加设备复杂度与运维成本。
27. 中国选择发展的自由电子激光(EUV-FEL)路线,则从根本上规避了这些瓶颈。
![]()
28. 在相同 13.5nm 波长条件下,EUV-FEL 实现的功率波动控制在 ±0.5% 以内,稳定度是 ASML 锡等离子体方案(±5%)的十倍;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达 15%,为后者三倍之多。
29. 最关键的是,该系统完全不涉及锡材料,杜绝了镜面污染问题,使得反射镜清洁周期从每 2 小时延长至 50 小时以上,显著减少了停机维护频率与运营负担。
30. 这种变革并非局部改良,而是对 EUV 整体架构的重构——它不再依赖蔡司那套极端复杂的多层膜反射镜体系,也摆脱了 ASML 对锡等离子体光源的路径依赖,用全新原理打破了“只有蔡司 + ASML 才能造 EUV”的行业共识。
31. 回顾历史,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从来不是“谁拥有最先进的设备”,而是“谁能最优整合技术、成本与量产可行性”。
![]()
32. 过去二十年,业界普遍信奉“特征尺寸越小,芯片性能越强”的线性逻辑。但当 High-NA EUV 将单台设备价格推高至 26 亿人民币,却连传统机型一半的产能都无法达成时,这一逻辑已然动摇。
33. 台积电凭借“成熟 EUV + 双重曝光 + 3D 封装”组合拳实现等效先进制程,中国则以自由电子激光开辟全新光源路径,两者殊途同归,都在探索“跳出光刻死循环”的替代方案。
34. 如今,3D NAND 存储器依靠垂直堆叠提升存储容量,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通过四面控制电流减少漏电,先进封装技术让 2nm 芯片获得近似 1nm 的系统级性能——这些进展无不表明:半导体进步的方向正在从“二维微缩”转向“三维集成”。
![]()
35. 蔡司统治 EUV 光学领域二十年,并非因其技术真正不可逾越,而是此前缺乏可行的替代路径。
36. 中国新技术的崛起,不只是打破了一家企业对关键部件的垄断,更是向整个行业发出警示:当一条技术路线走到尽头时,换一种思维模式,往往能打开全新的发展空间。
37. 展望未来,半导体产业不会再由单一设备供应商主导规则制定,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元并行的技术路线、更加开放弹性的供应链生态。
38. 而最终获益的,将是所有依赖高性能芯片的科技领域,以及每一位普通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