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肾病,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尿毒症”——仿佛只要没发展到透析那一步,肾脏就还算安全。但临床数据却狠狠打脸:超过70%的肾病患者,不是败给了疾病本身,而是栽在了认知误区里。
这些误区像“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加速肾损伤,等到出现水肿、乏力、血肌酐飙升时,肾脏往往已被“掏空”大半。今天就把肾病科医生反复强调的4个致命误区讲透,每个都关系到你的肾寿命。
![]()
一、误区一:“没症状就是没肾病”,等有感觉时肾已坏了一半
“我身体好得很,能吃能睡,怎么会有肾病?”这是肾病科门诊最常听到的话,也是最危险的认知。
肾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它没有痛觉神经,哪怕50%的肾单位已经受损,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等到你出现下肢水肿、泡沫尿、血压飙升、食欲下降这些症状时,肾功能往往已剩下不到30%,甚至接近尿毒症期。
更可怕的是,我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意味着每10个人里就有1个肾病高危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的尿常规+血肌酐检查,比体检套餐里的“肾部B超”更能早期发现问题——别等症状找上门,才想起给肾做“体检”。
二、误区二:“医生让少吃盐,我用酱油、味精代替就行”
控盐是肾病患者的“第一必修课”,但很多人却把“少吃盐”理解成“少放食盐”,转头就用酱油、味精、蚝油给菜调味,结果反而摄入了更多“隐形盐”。
要知道,10毫升酱油≈1.6克盐,10克味精≈5克盐,而肾病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内(约半个啤酒瓶盖)。你以为“没放盐”,其实一勺酱油就已超标,长期下来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蛋白尿增多——这是把肾往“衰竭”路上推。
正确的做法是:炒菜时全程不放盐,出锅后用少量“低钠盐”(注意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或柠檬汁、醋提味;买加工食品时看配料表,钠含量超过300毫克/100克的,再好吃也别碰。
三、误区三:“肾不好要补,多吃蛋白粉、保健品养肾”
“肾是‘先天之本’,得补!”很多患者确诊后,就开始疯狂买蛋白粉、海参、“养肾保健品”,觉得“补得越多,肾恢复越快”,殊不知这是“好心办坏事”。
肾脏的核心功能是代谢蛋白质产生的“废物”(如尿素氮),肾不好时,代谢能力会下降。此时过量吃蛋白粉、高蛋白食物,只会让“废物”在体内堆积,加重肾损伤;而那些宣称“能修复肾脏”的保健品,大多含有不明成分,有些甚至添加了肾毒性药物,吃多了反而会让肾“雪上加霜”。
肾病患者的“补”要讲科学:没有低蛋白血症的话,日常吃鸡蛋、牛奶、瘦肉就够了,具体量要根据肾功能分期算;至于保健品,记住**“医生没推荐的,一律别吃”** ——你的肾经不起“瞎补”。
四、误区四:“指标正常就停药,反正吃药也治不好”
“我的尿蛋白从3+降到1+了,血肌酐也正常了,不用吃药了吧?”这是导致肾病复发、加重的“头号原因”。
慢性肾病是“终身管理”的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指标正常不代表“病好了”,而是药物控制的结果。比如用激素、免疫抑制剂降尿蛋白,用降压药保护肾血管,一旦自行停药,指标会迅速反弹,甚至比之前更严重。临床上见过太多患者,停药3个月后,尿蛋白回到4+,血肌酐直接突破707μmol/L(尿毒症诊断标准),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记住:肾病的治疗目标是“延缓进展”,而不是“彻底根治”。减药、停药必须经过医生评估,哪怕指标再好,也要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方案——别让一时的“侥幸”,毁掉多年的治疗成果。
尿毒症不可怕,因为现在有透析、肾移植等治疗手段,能让患者活下去;但认知误区才可怕,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健康的肾一步步推向衰竭。
养肾没有“捷径”,无非是:定期检查早发现,清淡饮食控好盐,遵医嘱吃药别瞎作。你的肾,比你想象中更“脆弱”,也比你想象中更“能扛”——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它。
#肾病健康##奕健行##尿毒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