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检的不断普及,医院里做CT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在CT检查后发现,自己的肺部长了结节,内心十分恐慌,甚至寝食难安,每天担心是否会发展至肺癌,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肺结节和肺癌不能直接划等号,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恐慌。理性对待、早期管理,是可以降低癌变风险的。
![]()
PART.01
肺结节有哪些类型?
肺结节,是指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1]。
体检报告中的肺部阴影,不一定都可称之为“肺结节”,因为,肺结节也是有分类的[2]:
按大小分类
微小结节:直径<5mm;小结节:直径为5~10mm;肺肿块:直径>3cm,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按数量分类
孤立性结节:单个病灶,多无明显症状,边界清楚、密度增高;
多发性结节: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所致。
按密度分类
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包括纯磨玻璃结节、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
按早期诊断难易程度分类
“难定性肺结节”是指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若出现这类肺结节,建议采用多学科团队的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PART.02
并非所有结节都要“一刀切”
很多人一看到自己有肺结节,就想赶紧通过手术切除,以消除后顾之忧。但并非所有的肺部结节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对于部分较小的肺结节,定期随访检查更为重要。
具体应根据结节的大小和是否有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影像随访[2]:
1.单个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一般在3-6个月、9-12个月、18-24个月进行薄层CT扫描。
2.单个实性结节直径≤8 mm且没有肺癌的危险因素:
≤4mm: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影像随访;
4-6mm:建议每年随访一次;
6-8mm:2年内应在6-12个月随访,如果结节没有变化,则改为常规年度检查。
3.单个实性结节直径≤8 mm且存在肺癌的危险因素:
≤4mm:建议进行常规年度检查;
4-6mm:在6-12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18-24个月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6-8mm:最初3-6个随访一次,随后在9-12个月随访,其后每半年随访一次,如2年后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
PART.03
出现这些结节需警惕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肺结节都很可怕,肺结节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指出,恶性肺结节具有下列特征,应通过早期筛查和进一步诊断,及时发现并处理[1]:
圆形或类圆形结节;
结节肺界面清楚但不光整、毛糙甚至有毛刺;
亚实性结节(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实性结节;
出现分叶征、胸膜凹陷、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包埋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或伴局部管壁增厚。
PART.04
4类重点人群,应重视早期筛查
由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3],为此,大部分肺结节患者时常担忧自身的结节是否发生癌变。实际上,早期发现可助力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对于具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建议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2]:
(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吸烟指数(包年)=每日吸烟量(包)×吸烟时间(年),20包年,即每天吸烟1包,吸烟20年;400年支,即每天吸烟20支,吸烟20年],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戒烟时间<15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近年来,我国肺结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如果发现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结节大小和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就诊随访,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如果合并有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更需重视做好自我防护和早期筛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降低肺癌风险。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结节全程管理共识专家组.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1):149-15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4,47(8):716-729
[3]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7):539-574.
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果您还有健康相关疑问,
随时随地在线问诊,专业医生极速解答
在看点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