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吸引高素质外国科技人才的努力起到关键作用的H1B签证的挤压,是特朗普总统上任第二任期以来加强移民控制的一系列政策之一。与之相反,中国正在积极寻求在世界各地打开人才引入的大门。
![]()
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美国与中国,却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美国选择了提高门槛,而中国则敞开了大门,这一收一放之间,不仅重塑着无数科技人才的命运,更可能重新定义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科技格局。
重返白宫后,特朗普政府迅速对承载着无数外籍工程师“美国梦”的H-1B签证体系动刀,核心变革有二:首先是将新申请签证的费用陡然提升至令人咋舌的十万美元——从9月21日开始实施。
其次是是计划改变原有的随机抽签模式,转而按照工资水平分配抽签资格,高薪职位的中签概率将大幅提高,而中低收入岗位可能被排除在外。美国政府宣称:此举旨在保护本国工人,并激励雇主引进真正的高端人才。
但是,政策仅提前两天仓促宣布,引发巨大混乱,甚至导致从印度赴美的直飞机票价格一夜之间飙升至26万卢比。大家都抢着利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导致票难求。
美国商界,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存在严重程序错误,并忧虑会带来重大经济影响。代表美国大型公司的律师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各公司正考虑对这项政策提起法律诉讼。
硅谷一家初创公司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批评道:这简直是“送给加拿大科技中心的礼物”。几乎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工党政府却在考虑走另一条路,设立的“全球人才工作小组”正提议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
![]()
以及获得国际知名奖项的专业人士豁免部分签证费用,旨在“把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引入英国”。与美国H-1B签证必须依赖雇主担保不同,英国的“全球人才签证”更注重个人成就,无需雇主担保,为申请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此举被看作是英国在西方世界反移民浪潮背景下,为吸引高技能人才而采取的精准策略。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对比来自东方——就在美国新政引发全球震动之际,国际舆论注意到:
中国已在8月份公布了一项新政策,那就是: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专门面向入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创业等活动的外国青年人才。
该签证将在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美国的H-1B签证相比,中国的K签证设计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它允许持签人停留更长时间、多次入境,且最关键的是“无需提供中国雇主或机构的邀请函”。
这意味着海外人才可以先安心来到中国,再探索机会。深圳的一位名叫“安格斯·陈”的猎头对此评价道:“今后留在中国找工作会容易得多”。
此外,中国各地政府也在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例如,北京市昌平区近期就推出了《“以才引才”工作办法》,首批选聘了19名院士和各界专家担任“引才大使”,并为成功引进的人才提供包括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绿色就医等全方位支持。
![]()
这一系列政策差异,本质上是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同战略考量。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的执行董事曾警告:类似特朗普政府这样的政策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逼着企业把核心业务迁到海外。
而中国的举措,则被《纽约时报》解读为“试图利用新增的K字签证,为顶尖高校理工科毕业生赴华学习或开展商业活动提供便利”,并认为这有助于塑造中国“更加开放”的国际形象。
咨询公司“亚洲集团”的合伙人乔治・陈点明了许多外籍科技从业者的心态:对于那些担心自己在美国不再受欢迎的外籍科技从业者而言,看到K签证的消息时,他们或许会想“至少我多了一个选择”。
印度媒体更是尖锐地批评特朗普的新规为“自杀式政策”,认为白宫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损毁自身长期发展空间——将全球STEM人才推入中国的怀抱。他无奈地坦言到:中国“又一次抓住了机会”。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在整体人才竞争力上仍保持领先,但中国已位列全球第五,且在人才规模和企业资源等指标上优势明显。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跨国流动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教授迪帕·奥拉帕利在谈及特朗普政府的签证新规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做了笔亏本买卖。
![]()
风险投资人则警告:“10万美元的费用会削弱美国吸引全球聪明人的能力,而创新恰恰依赖于这种人才的聚集”——埃隆·马斯克正是凭借H-1B签证在美国开创了事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