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发言人证实,巴菲特已完全清仓比亚迪股份,这场历时17年的投资盛宴终于落下帷幕,巴菲特收获了约38倍的惊人回报,比亚迪也借此实现了从行业新秀到全球巨头的华丽转身。然而,这场投资之旅的背后,却有着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雷曼兄弟的倒闭让市场陷入极度恐慌。就在此时,巴菲特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伯克希尔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2.25亿股H股,每股价格仅为8港元,持股比例约10%。这一举措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不解。要知道,巴菲特向来对科技股和汽车股持谨慎态度,他曾多次强调“科技股收益波动太大”“四个轮子的不是好生意”。而比亚迪,这家来自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在当时不仅规模有限,且处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早期探索阶段,其刚刚推出首款量产的F3DM双模电动车,整个行业尚在萌芽,前景不明朗,盈利和护城河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巴菲特打破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唯独对比亚迪情有独钟呢?一方面,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个人魅力和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芒格曾毫不吝啬地称赞王传福是“爱迪生与韦尔奇的混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出色地管理企业。巴菲特也对王传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有非常多的伟大的想法,并且他也非常擅长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另一方面,2008年前后的全球能源格局和政策环境也为比亚迪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奥运”理念,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等政策,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鼓励类产业。2009年,财政部又发布新能源车补贴通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也纷纷加速新能源汽车布局,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大量支持政策。巴菲特的这次投资,恰好踩在了全球能源革命与政策转折的关键节点。
![]()
然而,巴菲特的投资并非一帆风顺。在持有比亚迪的17年间,比亚迪也经历了诸多挑战,如2009年的至暗时刻、2016年的补贴退坡与订单危机、2019年的销量停滞危机等。但巴菲特始终坚定持有,直到2022年8月,他才开始启动减持计划。此后,巴菲特陆续多次减持,直至完全清仓。对于清仓的原因,外界猜测纷纷。有观点认为,比亚迪的估值过高,其H股市盈率长期维持在50倍以上,显著高于全球车企平均20倍的估值水平,巴菲特遵循“高估即卖出”的原则,选择获利了结。也有人认为,行业不确定性增加,汽车行业技术迭代和竞争加剧,可能导致行业格局巨变,巴菲特对汽车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通过IRA法案重构供应链,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巴菲特的减持与这一战略形成共振。
![]()
比亚迪对于巴菲特的清仓表现得十分从容。公司公关负责人表示感谢巴菲特和芒格“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比亚迪集团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指出,“股票投资,有买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比亚迪如今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713亿元,同比增长23%,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第91位。其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等颠覆性技术,构建了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壁垒,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进入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是世界投资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它不仅实现了多方共赢,也让我们看到了投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场17年的缘分中,巴菲特打破了自己的投资偏好,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而比亚迪则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虽然巴菲特已经离场,但比亚迪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