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养殖户赵子彬骑着喂料车缓缓前行,成群的羊只闻声涌向食槽。“现在养羊,轻松多了。1000只羊的棚,10分钟就能喂完一圈。”他指着自动化设备感慨道。这一转变,映射出盐窝镇肉羊产业从分散粗放走向集约高效的深刻变革。
![]()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散户养殖,到2019年园区化、标准化的2.0阶段,再到如今牧光互补、高床养殖的3.0模式,这座“因羊而兴”的山东小镇,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的跨越。
![]()
“以前养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赵子彬回忆道。过去农户分散经营,防疫困难、市场风险大,效益难以保障。2019年,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建成,400栋高标准羊舍集中投入使用,水、电、污处理统一配套,养殖户可“拎包入驻”。“每个棚养1000只羊,机械化喂料、自动饮水,连清洁都有专人负责。”盐窝镇畜牧办主任吴星华介绍,“园区还整合了兽医、剪毛、防疫等专业服务,一个电话就能上门。”
![]()
2022年,园区进一步升级至“3.0模式”,推行“牧光互补+高床养殖”。具体来说,棚顶光伏年发电收益反哺农户;高床下设粪污收集系统,实现日产日清,显著改善养殖环境。“现在养羊不是脏累活,而是技术活。”吴星华表示,这一模式既破解污染难题,也为全国肉羊养殖树立了新标杆。
![]()
产业升级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更延伸至整条产业链。在大童牧业屠宰加工车间,整羊被精细分割成羔羊肉卷、上脑等120多个品类。“通过深加工,单羊利润从几十元提高到200元。”公司副总经理朱永清说,“产品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可达全国市场。”
从母羊繁育、饲料生产,到屠宰加工、冷链配送,再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盐窝镇构建起“吃干榨净”的循环产业链。秸秆、芦苇变身为饲料,羊粪加工成有机肥,胚胎育种中心年产能达5万枚,破解了“羊苗在外”的瓶颈。
产业链的延伸,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产业链每延长一环,就业就多一批。不少村民虽不直接养羊,却通过配套服务融入产业。”盐窝镇相关负责人指出。五十岁的王大姐在园区做保洁,月收入超4000元,收入不再靠天吃饭,在盐窝镇像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专业剪毛工日收入可达500元,运输队年收入突破十万元。目前,全镇66个村、1700户参与养殖,产业链带动就业3.5万人,占全镇人口四成以上,“不养羊也能发‘羊财’”成为现实。
![]()
这条路,不仅是技术和规模的升级,更是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的探索。“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正在发展中央厨房等深加工项目,未来将需要更多技术和管理人才。”大童牧业总经理沈国平说,“产业链越长,就业空间越大,富民路径越宽。”目前,全镇肉羊年交易额突破69亿元,产业富民效应持续释放。
![]()
从传统散养到智慧养殖,从单一生产到全链融合,黄河口滩羊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农民的收入结构。正如赵子彬所说:“以前养羊是为了糊口,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日子。”而这条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