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美丽小城蒙达尔纪,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百年前在这座法国小城,与蔡和森恋爱结婚,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这个以警醒为己任的女子,向死而生,她的呐喊声穿越了一个世纪,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响。
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声响亮的呐喊。向警予生于清末风雨如晦之时,长于山河破碎之际,她青衣素裙行走于溆水岸边,心中装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四万万同胞的觉醒。国事蜩螗,民生凋敝,她毅然步入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
真理何在?本不在轻歌曼舞的沙龙里,不在高谈阔论的学院中,而在劳工的血汗里,在妇女的泪水中。
她看见了,便再也无法背过身去。
回溯历史,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数千年黑幕重重下的女子饱受摧残,久成死潦,大抵是算不得“人”的。三从四德如铁锁,缠足陋习似镣铐。在这人间炼狱,竟有一女子立于人群之中,目光灼灼,声音清越。那声音如鹤唳九霄,在沉闷的天地间撕开一道口子,透进光来。
办学堂,兴女权,倡革命,每一样皆是荆棘丛生之路,她却从容而坚定。她疾呼:我辈女子,不当为囚笼中之鸟雀,当为翱翔九天之凤凰。那些原本注定要缠足、嫁人、生子的少女,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名字被郑重其事地呼唤,也是第一次听说“平等”“自由”“独立”这些陌生字眼。她们眸中盛放的星辰,化作湘西夜空里最温柔璀璨的光。
我每每想及她站在讲台上的模样:短发齐耳,目光如炬,言语间自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她面对的是一群被压抑了千百年的灵魂,她要唤醒这些灵魂,让她们看见自己身上的枷锁,更要亲手打破这枷锁。各方恶势力沆瀣一气,她痛苦地质问,劳苦大众的贱命在资本社会里真是一钱不值的吗?她呼吁妇女们不要灰心丧气,不要偃旗息鼓缩做一团。
她说,愿我同学做好准备,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她说,姊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
“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后来,她的征程渐远,步履愈坚。从湖南到法国,从办学到革命,足迹跨越山海,理想穿透时空。在异国他乡的煤油灯下,她翻译马列著作,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仿佛手中握的不是笔,而是点燃民族觉醒的火种。她说:“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十字重于千钧,足以让无数浮华之士为之汗颜。
在欢送第八届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大会上,她振臂高呼:“吾人之求学,宜抱供献于人群之宗旨,以谋振刷东方民族之精神。”通衢大道上满是断手脱脚的残疾人,横卧泥中,哀号乞怜,她泣血呼吁世人把恻隐之心持续到五分钟,替他们想个根本救济的方法。
向警予的笔名为“振宇”,类似笔名如毛泽东的“子任”,或者周恩来的“翔宇”,均体现了那一代人对民族命运的殷切之情。她说,当下简直是血包脓的社会,是万恶之丛。她鞭挞蹂躏民权的北洋军阀,反对丧权辱国的“洋奴”外交,那些似投枪似匕首的文字在《妇女周报》《前锋》《向导》等刊物俯拾即是。她坚信只有民众大团结基础之上的和平,才是我们所要的和平。
她走到街头,站在群众中,声音穿过嘈杂的市井,落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里。她懂得饥饿的滋味,所以为工人争取餐食;她知道无知的苦楚,所以竭力提倡教育;她体会女子的艰难,所以终身致力于妇女解放。她的伟大,正源于这些平凡的体察。
然而,“人生而平等”这个并不晦涩难懂的真理,需要向警予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献祭。
汪精卫悍然发动对革命党人的残酷镇压,一时腥风血雨笼罩江城。然而她选择了留守武汉,转入地下继续斗争——她不肯向敌人低头,更不愿在理想面前作出半分妥协。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她看见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沉默与苦难。
1928年5月1日清晨,衣衫褴褛、满身血污的向警予缓缓走出牢门,双手被缚,脸色平静,仿佛是去赴一个期待已久的约会。那一刻,羸弱的身躯在晨光中投下长长的影子,竟然比许多彪形大汉还要巍峨。那条通往刑场的路,见证了何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她依然高昂着头颅,唱起了《国际歌》,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呼喊:“敌人能够杀死我,但是他们永远杀不完英勇的革命者!同胞们,站起来!反动派的末日不远了!共产党万岁!”鲜血混合着泥沙从嘴角溢出,她只能发出呜咽之声,但革命必胜的信念,始终在她灼灼目光中燃烧不灭。
那一日,武汉的街头回荡着无声的呐喊,比任何声音都更加震耳欲聋。
记得,友人曾问她怕不怕死,她沉默片刻后说:“我怕的是白活。”她展现了人的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将理想置于生命之上,便是为灵魂加冕。
恍惚中,我们看见屈子衣袂飘飘,行吟泽畔,其声琅琅,穿越时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惊闻噩耗,远在千里之外的蔡和森用沉痛的文字写下:“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后来,毛泽东盖棺定论“向警予是我党唯一的女创始人”,赞颂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世人多见其坚韧,却不知这坚强是从柔弱中淬炼而来。夜深人静时,她会小心翼翼地拿出贴身收藏着的儿女的照片,轻轻地抚摸着、亲吻着,喃喃自语:“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光阴流转,这盛世,已然如你所愿。这已是当下司空见惯的图景:蓝天白云下,一群女学生嬉笑着走过,缕缕发丝在风中飞扬,划出青春的轨迹。她们可曾知晓,百年前正是这位女性先烈,用血肉之躯为她们争取了今天这肆意欢笑的权利?
如今,她的雕像巍然挺立,前来看望她的人依然能听到那声声呐喊——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那不是绝望的悲鸣,而是希望的召唤;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在每个时代的转折点上,都需要这样的呐喊来唤醒沉睡的灵魂,都需要这样的勇气来打破沉默的牢笼。
她已经化作风,化作雨,化作木棉花开,化作中华民族血脉中永不褪色的赤诚。向死而生,于是永恒。
![]()
作者:程勇银, 云南弥勒人 , 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学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