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9月27日消息,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四国举行了阿富汗问题非正式会议,作为阿富汗的四个主要邻国,四国达成了力挺塔利班的共识,强调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明确反对美军在阿富汗领土再建军事基地。
外界认为,中俄巴伊四国的这份声明,无疑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威胁言论的明确回应。
![]()
前言
2025 年 9 月 28 日,叙利亚司法部门通过国家通讯社发布重磅公告,正式对前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签发逮捕令,指控其在任期间涉嫌 “危害人类罪” 与 “战争罪”,涉及 2011 年以来多起针对平民的袭击事件。
这一决定距离巴沙尔 2024 年 11 月秘密撤离大马士革、逃亡俄罗斯已过去 10 个月,期间国际社会多次试图追踪其行踪,却始终未能获取确切信息,这位曾执掌叙利亚 19 年的政治人物,如同人间蒸发般杳无音讯,其隐匿背后的复杂逻辑,折射出叙利亚局势与俄叙关系的深层变化。
![]()
巴沙尔的逃亡并非突发,而是叙利亚国内局势持续恶化与外部压力叠加的结果。
2024 年下半年,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在土耳其与卡塔尔的支持下发起新一轮攻势,先后控制霍姆斯省南部与大马士革郊区多个战略据点,首都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美国对叙利亚的制裁进一步升级,不仅冻结了叙利亚中央银行在海外的最后一批资产,还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对叙利亚境内 “疑似化学武器使用事件” 展开独立调查,矛头直指巴沙尔政府。
![]()
内忧外患下,巴沙尔政府的统治根基逐渐动摇,2024 年 10 月,叙利亚议会中多个曾支持巴沙尔的政党突然倒戈,提出 “政治过渡” 提案,要求巴沙尔 “暂时移交权力以应对危机”,这一变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秘密逃亡
2024 年 11 月 15 日深夜,巴沙尔及其核心亲属乘坐俄罗斯空军的伊尔 - 96 运输机,从大马士革国际机场秘密起飞,最终降落在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契卡洛夫斯基空军基地。
![]()
当时外界仅通过叙利亚反对派发布的 “监控画面片段” 确认了这一消息,俄罗斯官方始终未正面回应,仅在次日表示 “根据双边协议,俄方为叙利亚友好人士提供必要安全保障”。
逃亡初期,有媒体报道称巴沙尔被安置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处别墅,配备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的贴身护卫,但从 2025 年 1 月起,所有关于巴沙尔的公开线索突然中断 —— 其亲属的社交媒体账号停止更新,俄叙官方不再提及任何与巴沙尔相关的话题,甚至连曾频繁与巴沙尔互动的俄罗斯议员,也在公开场合回避相关提问,这种 “集体沉默” 让巴沙尔的行踪变得愈发神秘。
![]()
叙利亚司法部门选择在 10 个月后签发逮捕令,背后有着明确的政治考量。
2025 年 3 月,叙利亚过渡政府在联合国斡旋下成立,由前总理哈勒吉担任临时总统,核心任务是推动 “全国和解” 与 “国际援助对接”。
但过渡政府成立初期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国内仍有近 40% 的地区不承认其权威,国际社会的援助也因 “巴沙尔问题” 迟迟无法落地。
![]()
为打破僵局,过渡政府决定通过司法手段与巴沙尔切割 —— 逮捕令的指控内容虽聚焦于 2011 年以来的旧案,却能向国际社会传递 “推进问责、实现转型” 的信号,为争取欧盟与阿拉伯国家的援助创造条件。
事实上,在逮捕令签发前,叙利亚过渡政府已与埃及、沙特等国展开密集磋商,沙特明确表示 “将在逮捕令签发后重启对叙人道主义援助”,这种利益交换成为过渡政府推动司法行动的重要动力。
而巴沙尔在俄罗斯 “杳无音讯”,本质是俄罗斯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刻意安排。
![]()
对俄罗斯而言,巴沙尔的存在既是 “筹码” 也是 “负担”—— 一方面,保留巴沙尔能在叙利亚问题上牵制西方,防止过渡政府完全倒向美国或土耳其。
另一方面,过度关联巴沙尔又会影响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在俄罗斯试图扩大在中东能源合作的背景下,公开支持巴沙尔可能引发沙特、阿联酋等国的不满。
![]()
因此,俄罗斯选择 “低调安置” 策略:将巴沙尔转移至远离莫斯科的隐蔽地点,切断其与外界的直接联系,既避免其成为国际社会的攻击焦点,又能在必要时通过 “有限露面” 影响叙利亚局势。
有消息称,巴沙尔目前可能被安置在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处军事基地内,周边部署了俄军的防空系统与地面警戒部队,普通人难以接近。
![]()
这种 “隐匿状态” 还与俄罗斯对叙利亚局势的 “可控化” 需求密切相关。
2025 年以来,俄罗斯通过向叙利亚过渡政府提供武器装备与军事顾问,逐步加强对叙利亚军方的影响力,目前叙利亚陆军中约 30% 的高级军官接受过俄军培训,关键军事设施的控制权也间接由俄方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巴沙尔的 “高调存在” 可能引发叙利亚国内 “亲巴沙尔势力” 的反弹,干扰俄罗斯主导的 “局势稳定计划”。
![]()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曾隐晦表示,“某些人物的沉默,是为了让叙利亚人民能更专注于重建而非政治争议”,这番表态间接印证了俄罗斯对巴沙尔行踪的刻意管控。
国际社会对逮捕令与巴沙尔隐匿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
美国与欧盟迅速表态支持叙利亚司法部门的决定,要求俄罗斯 “配合引渡巴沙尔”,但俄罗斯外交部明确拒绝,称 “逮捕令基于政治动机,不符合国际法基本准则”。
![]()
阿拉伯国家则态度谨慎,沙特、埃及等国虽欢迎叙利亚 “推进问责”,却未提及 “引渡” 要求,而是呼吁 “通过对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土耳其作为叙利亚反对派的主要支持者,公开批评逮捕令 “缺乏合法性”,认为过渡政府 “无权对前国家元首采取司法行动”,这种分歧进一步凸显了叙利亚问题的复杂性。
![]()
逮捕令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执行可能。
叙利亚与俄罗斯之间没有引渡条约,且巴沙尔身处俄罗斯的严密保护之下,叙利亚司法部门根本无法对其实施逮捕。过渡政府显然也清楚这一点,其真正目的是通过这一行动争取国际认可与援助 —— 逮捕令签发后,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宣布将向叙利亚提供 5 亿美元紧急援助,用于修复霍姆斯省与阿勒颇省的基础设施,欧盟也表示 “将考虑逐步放宽对叙非军事领域的制裁”。
对过渡政府而言,这无疑是阶段性的外交胜利。
如今,巴沙尔的 “杳无音讯” 仍在持续,其未来命运与叙利亚局势的走向深度绑定。
![]()
如果过渡政府能在俄罗斯的支持下逐步稳定国内局势、获取更多国际援助,巴沙尔可能会长期处于 “隐匿状态”,成为俄罗斯手中的 “备用棋子”。
若叙利亚局势再次失控,不排除俄罗斯让巴沙尔 “有限露面”,以拉拢其旧部稳定局势。但无论如何,巴沙尔时代的终结已成为定局,逮捕令的签发与他的隐匿,共同标志着叙利亚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阶段。
![]()
结语
这场围绕巴沙尔的博弈,本质是各方在叙利亚利益重组中的角力 —— 俄罗斯试图维持在叙影响力,过渡政府寻求合法性与国际支持,西方则希望借机重塑叙利亚格局。
而巴沙尔个人的命运,早已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沦为牺牲品,他的 “杳无音讯”,或许正是当前叙利亚乱局最真实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