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这天,央视发布了一则分量十足的消息:中国新一代舰载战机歼-35,已经成功换装国产发动机,而且还搭载了一项目前全球独有的“超材料”技术。
这两条信息一出,立马在国内外引发了不少关注。对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战机换了“心脏”,而是意味着终于扭转了局势。
而对世界来说,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空天力量,正在悄然重塑亚洲上空的平衡。
![]()
此外,这款战机还提及应用了“超材料”技术,这种材料并不是简单提升性能,而是可能改变发动机乃至整机的制造逻辑。
这两个技术的结合,不仅让歼-35成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体”,也展示出中国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整体技术能力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档次。
一口气完成“换心手术”:战机终于不靠别人了
央视在报道中明确提到,歼-35已经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发动机,这一点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在攻克的关键难题。
![]()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战机发展的老问题,过去不少型号的发动机都依赖外部供应,要么是进口的,要么是国外技术打底进行改进。
虽然能用,但始终不踏实。尤其是舰载机,对发动机的要求更高,动力不够、寿命不长、耐热性差这些问题,放在航母上用,风险就更大。
因此,国产发动机能不能稳定服役,一直是外界最关注的看点。
![]()
这一次,歼-35用上了中国研发的发动机。这背后,意味着中国航空动力系统已经走出了依赖外援的阶段。换句话说,就算别人不卖了,自己也能造得出来,性能还不差。
其实从歼-35一开始的原型机阶段,人们就知道它的性能不错。但受限于发动机,很多指标始终没法完全发挥。
现在主动力完全换成国产,速度、灵活度和稳定性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这次发动机换装不只是“能用”这么简单,它背后代表的是整个产业链已经能独立运作。
![]()
打个比方,以前是零件靠进口、材料靠外援、设计靠模仿,现在是从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到实际应用,全部自己搞定。这种全链条的自主能力,才是真正的底气。
“超材料”不是噱头,是能决定未来方向的新东西
比发动机更让人好奇的,是这次央视首次公开提到的“超材料”技术。这不是简单的换种金属,而是一种全新理念的材料技术。
它不是靠传统手段提纯或者强化,而是通过设计材料的内部结构,让它产生全新的性能,比如更耐高温、更轻盈、更强韧,甚至能自己调节热量。
![]()
这次在歼-35的发动机里,超材料主要用在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最容易被高温和高压“摧残”的地方。
过去这些地方的零件寿命短、维修难、性能受限,是发动机难以突破的关键之一。超材料一上阵,相当于把战机的“高温区”换成了一个能自己降温、扛压、还很轻的“超级零件”。
这项技术是全球独有的,这不是说别人做不出材料,而是说这种材料能实用化、能上战机、能稳定工作,目前只有中国做到这一点。
![]()
换句话说,别人也许还在实验室阶段,中国已经把它装进了发动机里,而且能飞、能用,还能量产。
这背后说明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材料本身强,而是中国的整体技术体系已经能把这种新材料从概念变成实物,再从实物变成装备。这种能力是很多国家还差一截的。
当然,超材料的影响不只是军用。一旦这项技术成熟,它也能推广到民用航空、航天,甚至高端制造业,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
也就是说,这次歼-35用的超材料,不只是让战机飞得更好,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制造业的门。
不只是歼-35,未来的飞机都会用上这套技术
这次国产发动机和超材料的结合,是为了歼-35量身定制的。但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这两项技术并不会只服务这一款飞机。
它们的适配性很强,换句话说,未来中国的其他战机、无人机,甚至下一代的战机,也都很可能搭载这一系列技术。
![]()
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的舰载无人机发展,比如攻击-21这样的型号。这些无人机对发动机的要求也很高,既要轻,又要省,又要推力够用。
如果没有成熟的国产动力系统,是很难实现这些设计的。而现在,中国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意味着未来舰载无人机会更快进入实战部署阶段。
如果现在这款发动机已经能稳定应用在歼-35上,那未来在更加先进的飞机上继续改进、提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
而且这不是单点突破,从发动机、材料、到整机设计和试验验证,中国已经在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高端战机研制系统。
这种整体配套能力,才是决定未来军事竞争格局的关键。不是单靠某一个技术领先一时,而是靠整条技术链、供应链、设计链协同前进。
这次突破的意义,远不止“飞得更好”
央视的这次报道内容很实在,国产发动机装上去,说明中国已经能自主掌控战机最核心的技术命脉。
超材料技术实用化,则说明我们不仅能造出别人能造的,还能造出别人还没想到的。这两个层面叠加起来,才是真正的技术自立。
![]()
更重要的是,这种进步不是靠引进、模仿来的,而是靠自己的科研队伍、材料团队、制造体系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背后的技术积累和工艺提升,是真正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现在的中国战机,逐渐成为“创新者”。这不仅意味着在战场上能更有底气,也意味着在国际军事科技领域,中国正逐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
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
这次央视的发布,不只是告诉大家歼-35换了发动机这么简单,而是透露出一个更深的信号:中国的航空工业,正在经历一次从依赖到自主的质变。
发动机自主化、超材料领先,这两个看似技术性的成就,其实在告诉我们,中国在高端装备上的“独立能力”,已经不再是目标,而是现实。
未来,随着歼-35逐步形成战斗力,更多国产战机、无人机、新一代战斗平台也将陆续出现。
![]()
这些装备的背后,是一个正在成熟、稳定、不断创新的工业体系。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次战机的“换心”,更是整个国家制造能力的一次“升级”。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传,但每一个技术的落地,都是对未来更稳更强的一步扎实推进。
![]()
歼-35的今天,可能就是整个中国航空工业明天的缩影。未来已来,只是我们走得更稳一点。
参考信息:
歼-35:采用我国自主研发中推双发发动机——央视网2025-09-27 20:58
光启技术,央视曝光,独家技术——新浪财经2025-09-28 06:4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