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玉溪江川,无论是喜宴摆席,还是逢年过节,一盘晶莹剔透的蜜饯,始终是待客桌上不可或缺的甜蜜符号。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流淌在岁月里的乡情与祝福。
位于玉溪市江川区星云街道早街社区三皇寺村的一处朴素工坊,是54岁村民史德华守护半生的“甜蜜基地”。推门而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不腻人的甜香,仿佛整个空间都被甜蜜浸透。工坊一角,铁皮冬瓜堆叠如山,每一只都饱满结实。“这种冬瓜肉质紧实,做出的蜜饯才脆口。”史德华说。
![]()
史德华所制作的冬瓜蜜饯,甜而不腻、脆而无渣,是许多江川人记忆中的老味道。而这份手艺,是来自比他年长20岁的姐夫。“小时候常看姐夫做,偶尔帮忙。”他回忆道。直到30岁那年,他下定决心,要将这门手艺作为一生的事业,便正式拜师姐夫,全心投入学习。原来,蜜饯制作在姐夫家中已传承百年,而史德华,成为姐夫唯一的传人。
![]()
蜜饯的背后,是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常年与滚烫糖水为伴,史德华的手臂上布满了新旧交错的烫痕。每一天,他和妻子、女儿在沸腾的糖锅与浸泡冬瓜的大桶间来回穿梭,眼疾手快,把控着火候与时间——这是一场与温度赛跑的技艺较量。
![]()
制作冬瓜蜜饯,是一段漫长而细腻的旅程。去皮、去瓤后,需将冬瓜切成均匀长条。随后进入关键步骤——“灰瓜”,即把瓜条浸入石灰水中。这一步,是蜜饯能否清脆不坏的关键,却也极为考验经验。史德华说,石灰水的比例、浸泡的时间,都要依气温、瓜的硬度灵活调整,“差一点,口感就不同,甚至整桶瓜都可能作废”。
![]()
“灰瓜”之后是“漂瓜”,需每日换水,持续多日,直到瓜条由浊转清,呈现半透明质感。“换水不只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一天不换,前功尽弃。”史德华说,每次弯腰换水后,总是浑身酸痛。
![]()
最见功夫的环节,莫过于熬糖。将漂洗好的冬瓜条倒入沸腾的糖浆中,火候必须精准——过大则糖焦苦,过小则瓜不脆。其间,需手持长勺,不停搅拌,糖香随热气蒸腾,弥漫整个工坊。煮好的瓜条滤去糖浆,趁热裹上白糖,方能成就那一口清脆香甜。
![]()
这门辛苦却充满温度的手艺,也吸引了下一代。女儿史小燕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工坊,跟随父亲学习。“从选瓜到成品,整个流程要两个多月。”她说。
![]()
中秋、春节是蜜饯的销售高峰,它不仅可直接食用,更是制作月饼、八宝饭、夹沙肉等传统点心的必备原料。如今,冬瓜蜜饯制作技艺已入选江川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德华与史小燕父女也先后于2019年和2025年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未来,史小燕表示:“虽然辛苦,但能把老一辈的手艺接过来,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一家人在一起为同一件事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曹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