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圈圈
编辑丨圈圈
前言
明明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为何街上的眼镜店反倒越来越少?
最近3年的时间,全国眼镜店关了超过6万家,可谁能想到,明明之前眼镜店还是大家眼中“一本万利”的香饽饽,一副眼镜的利润,堪比普通工薪族大半个月的工资。
![]()
一边是曾经的暴利神话,一边是如今的关店潮,眼镜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本万利
要弄明白眼镜店为何崩盘,我们得先回到眼镜行业的“黄金时代”,看看那令人咋舌的高价究竟是如何被支撑起来的。
![]()
过去,一副眼镜的利润,甚至能顶得上一个普通上班族半个月的辛勤劳作,这种“一本万利”的神话,并非建立在产品本身的价值上,而是由商家精心构建的三重“幻觉”共同支撑起来的。
第一种幻觉,是关于材料的“玄学”,许多人不知道,世界镜片生产的“心脏”其实在中国一个叫丹阳的地方。
![]()
这个江苏的小城,以一己之力贡献了全国七成、全球一半的镜片产能,在这里,镜片的批发价低到让人难以置信,甚至有“论斤卖”的说法。
一副出厂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最多不超过两百块的眼镜,一旦被摆上零售店的柜台,身价就能暴涨到数千元,加价几十倍是家常便饭。
![]()
有实例为证:成本仅为28元的镜片,标价可以达到280元,而另一款成本仅6.7元的镜片,最终的零售价竟然是惊人的998元。
商家是如何完成这种“点石成金”的魔法呢?靠的就是信息差,他们用一堆普通消费者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比如“非球面”、“渐进多焦”、“进口镀膜”,成功地将廉价的工业品包装成了高精尖的“光学仪器”,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
![]()
高价背后的幻觉
第二重幻觉,则是关于“伪专业”的权威,我们普遍认为,验光是个技术活,关乎眼睛健康,多花点钱买个专业、买个放心是应该的。
商家恰恰利用了这份焦虑,但残酷的真相是,我们国家合格的验光师数量严重不足,行业标准需要三十万人,而现实中只有区区三万。
![]()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眼镜店里那个穿着白大褂、看起来很专业的“验光师”,很可能只是一个销售员,而他们操作的验光设备,很可能常常年久失修,从未校准,给出的数据自然错得离谱。
有案例显示,同一个人在不同店铺验光,结果误差竟然能高达500度!这种不专业已经造成了实际的伤害,一个12岁的男孩就因为佩戴了数据错误且质量低劣的眼镜,度数在短短半年内激增了100度。
![]()
即便服务如此不堪,店家依然心安理得地向你收取高达两百元的“专家费”。
最后一种幻觉,源于渠道的垄断,在互联网购物和医院视光中心还未普及的年代,如果你想配眼镜,除了街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眼镜店,几乎别无选择。
![]()
线上配镜模式尚未成熟,而医院附属的视光中心数量又非常稀少,这种“没得选”的局面,让眼镜店得以安稳地躺在信息不对称的温床里,将前两种幻觉牢牢巩固,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一切不合理的定价。
秘密不再是秘密
没有任何堡垒可以永远坚固,尤其是当它建立在沙滩之上时,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全方位透明化,就像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精准地刺穿了支撑眼镜暴利的三重幻觉,引发了一场彻底的价值坍塌。
![]()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消费主力军,配镜前早就习惯了先上小红书、、知乎、B站做足功课,他们不再是被动听店员“科普”的小白,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半个“配镜专家”。
镜片的出厂价、阿贝数、折射率这些曾经云里雾里的参数,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查得一清二楚,当丹阳的廉价批发价成了公开的秘密,商家再想用那些术语来忽悠人,就显得格外可笑了。
![]()
紧接着,价格的底牌被彻底掀开,线上渠道涌现出大量极具冲击力的产品,“59元丹阳直发套餐”、“9.9元直播配镜”……这些价格屠夫让实体店虚高的标价显得像个笑话。
一种新的消费行为——“展厅化”应运而生:消费者跑到实体店精心试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款式,然后记下型号,转身就去网上用更低的价格下单。
![]()
某平台的数据显示,他们有大约四成的订单,都来源于这种线下的“白嫖试戴”,这无疑是对实体店高价策略最无情的抗议,定价权被彻底粉碎。
最后,专业的权威也被祛魅了,随着医院视光中心的普及,人们终于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服务,相比之下,街边店那些粗糙、甚至错误的验光流程,显得愈发不可信赖。
![]()
再加上“云验光”、手机测瞳距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对实体店物理空间的依赖,消费者不再愿意为那些名不副实的“伪专业”服务买单了。
外部的冲击已经足够致命,而实体店内部的压力也在持续加码,高昂的店铺租金、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以及库存积压的贬值风险,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店主喘不过气。
![]()
许多中小型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可能只有六万元左右,但这远远够不着大约十万元的盈亏平衡点,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更可悲的是,部分店主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过去,既不愿降价迎合市场,也不想升级服务做出改变,最终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无情淘汰。
![]()
结语
如今的行业大换血,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大家不再为“伪专业”和“虚高定价”买单,只愿意为真正的价值付费。
未来的眼镜店,拼的不再是“能赚多少差价”,而是“能提供多少价值”:要么做深专业,要么做高性价比,要么做新场景。
![]()
对整个行业来说,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告别暴利、回归本质的新起点,毕竟,任何行业想要长久发展,最终都要回到“服务消费者”这个核心上来。
信息源:
1.半月谈《眼镜业暴利水深?“生存危机”倒逼他们转型》
2.快刀财经:《天下苦“眼镜贵”久矣》
3.中国新闻网:《一副眼镜动辄上千,谁在“收割”近视眼?》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