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9月步入尾声,全国多地已相继公布了本年度的养老金计发基数。这一关键数据的落地,预示着自2025年10月起,一部分在2025年度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年朋友,其实际领取的养老金金额或将迎来调整,并可能获得一笔金额可观的补发款项,最高额度预计可达千元以上。这无疑是一项与广大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动态。
![]()
第一、政策背景与影响范围:为何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会变?
养老金待遇的核定,并非一成不变。其核心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高度依赖于退休办理时所在省份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数据(即养老金计发基数)。
然而,由于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各省份新年度的计发基数往往在年中甚至下半年才能最终确定并公布。
这就产生了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在2025年1月1日之后、但新基数公布之前(即2025年9月20日辽宁公布之前)办理退休的职工,其养老金在首次核定时,只能暂时依据2024年的旧计发基数进行计算。这种临时性的计算方式,必然无法准确反映新基数所代表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因此,当2025年新的、更高的计发基数正式公布后(如辽宁省非沈大地区为88152元),就需要对这部分“早退”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进行重新核算(简称“重算”)。
重算的目的,就是将临时使用的旧基数(如辽宁省2024年为86412元,按月折算7201元)替换为2025年的新基数(按月折算7346元),并根据其个人的实际缴费情况(年限、基数等),计算出其应得的、准确的养老金待遇。新待遇与旧待遇之间的差额,将从其退休领取养老金的起始月份开始进行补发。
![]()
第二、计算原理剖析:哪些部分会变?哪些不变?
要理解重算补发的核心,需明确养老金计算公式的关键组成部分: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2 × 缴费年限 × 1%。
关键影响点: 公式中“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即为养老金计发基数。新基数(如7346元)高于旧基数(如7201元),直接导致基础养老金计算结果增加。
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视同缴费年限 × 视同缴费指数 × 过渡系数(通常在1.0%-1.4%之间)。
关键影响点:同样,“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基数)是核心乘数。基数提高,过渡性养老金相应提高。
重要前提:只有存在“视同缴费年限”(通常指国家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的退休人员,才享有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人群的重算金额会更高。
个人账户养老金 = 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 计发月数(与退休年龄挂钩)。
关键点:这部分金额完全独立于年度计发基数,仅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和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因此,在本次重算补发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发生变化。
重算的核心,就是使用2025年新公布的计发基数,重新计算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如果适用),替换掉当初按2024年旧基数计算的结果。
![]()
第三、补发金额测算:真能拿到上千元吗?
补发金额的多少,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
每月养老金差额:即使用新基数计算的基础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如有)之和,减去按旧基数计算的金额。
补发月数:即从该退休人员首次领取养老金的月份(如2025年4月)开始,到重算补发工作落实的月份(假设为2025年10月)之间的月数(此例为6个月:4月到9月,共6个月)。
每月养老金差额如何产生?
举例说明(非辽宁案例,为说明原理):
假设某省2025年新计发基数比2024年旧基数每月差额为200元。
退休人员A:缴费年限40年,平均缴费指数1.0,无过渡性养老金。
每月基础养老金差额 = 200元 * (1 + 1.0) / 2 * 40年 * 1% = 80元。
退休人员B:缴费年限40年(其中含视同缴费年限25年),平均缴费指数1.0,视同缴费指数1.0,过渡系数1.3%。
每月基础养老金差额 = 同上 = 80元。
每月过渡性养老金差额 = 200元 * 25年 * 1.0 * 1.3% = 65元。
每月总养老金差额 = 80元 + 65元 = 145元。
补发总额计算:
若退休人员B于2025年4月退休,当地在10月份完成重算补发工作。
补发月数:2025年4月、5月、6月、7月、8月、9月,共6个月。
补发总额 = 每月差额145元 * 6个月 = 870元。
若该人员退休更早(例如1月退休),补发月数达到9个月(1-9月),则补发额 = 145元 * 9 = 1305元。
重算后,其自2025年10月起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将永久性增加145元。若其原按旧基数核算的养老金为3500元,则10月起每月实发将变为3645元。
由此可见,对于缴费年限长(尤其是视同缴费年限长)、所在地新旧计发基数差额较大的退休人员,其每月养老金差额可能达到百元以上。如果补发月数较长(例如退休较早,补发7-10个月),累计补发金额突破千元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个人缴费水平、当地基数调整幅度、补发月数的差异,都会导致最终补发金额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
第四、实施要点提醒:谁能受益?何时到位?
受益人群范围:本次重算补发主要针对在2025年1月1日之后、当地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之前(即2025年9月28日之前)已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含灵活就业参保退休人员)。
在基数公布后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从一开始就是按新基数核算的,无需重算补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机制与企业职工不同,通常不在此类基数重算范围。
时间节点与流程:
基数公布:各省份在2025年9月已陆续公布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如辽宁于9月20日公布)。
重算阶段: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将在基数公布后,组织力量对符合条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重新核算。这是一个需要处理大量个体数据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
补发阶段:重算工作完成后,差额部分将一次性补发到退休人员指定的银行账户。根据各地工作进度,大部分地区预计将在2025年10月及之后的1-2个月内陆续完成此项补发工作。具体到账时间请留意当地社保部门的官方通知(官网、公众号、社区公告等)。
待遇调整:从补发完成的次月起(例如10月完成补发,则11月起),退休人员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将按新的、更高的标准发放。
![]()
结语
2025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公布与随之而来的重算补发工作,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确保退休人员待遇公平、准确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养老金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动态挂钩机制,旨在让退休人员及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于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而言,此次补发相当于一次性领回了本应属于自己、但因基数滞后而暂时少领的那部分养老金差额,后续的月度待遇也获得了永久性提升,最高可达千元的补发金额将切实提升老年生活的获得感和保障水平。
![]()
广大退休人员应密切关注本地社保部门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耐心等待补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也无需对补发金额做过高或不切实际的预期,应理解个体差异的存在。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正是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公平公正发放的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