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林毅夫再次谈到了对消费拉动经济的看法。
这一次他变得平和了,以前是痛斥主张消费的学者:“不是不懂经济,就是别有用心。” 这不应该是学院派的话术 —— 全球发达国家都是消费型经济结构,怎么会 “别有用心”?
这一次说法变了,表示不反对刺激消费,比如发券、消费补贴等,因为政策已经在推动了;但也提出了一个反论:现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拉不起来,不应该把板子打在投资的屁股上。投资并没有减少收入,大家都在拼命存钱,这才是消费不足的原因。
![]()
有意思的是,他绕了一圈还是得出了 “不能改变投资拉动模式” 的结论。
为什么不能?
林先生举了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他说:消费靠的是收入,而收入来自投资,投资推动了生产,生产带起了收入,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应声彻底解决了。所以,还是要坚持 “投资拉动经济” 不能变。林先生的证据链很 “常识”,但常识不等于经济学;他用了经济学的语言,却没有经济学的逻辑 —— 因为反论也一样成立:投资投的是生产,生产靠的是消费。生产出一个 “超大城市”,难道两亿灵活就业群体就会扑上去买房吗?不能够,因为没钱去做大消费。深圳城市很繁华,但根据深圳新闻网 2025 年 5 月 29 日的报道,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为 34%,即约 1/3 的常住人口居住在自有住房中,2/3 的常住人口需通过租赁等方式解决居住问题。
所以,经济学的选择从来不是 “二选一”,生产与消费的闭环才是原理性的:哪里出现了堵点,政策的核心就应围绕堵点解决问题。
从常识上说,投资可以带动收入,从而带起消费;从常识上说,消费也可以推动生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那差异是什么?
![]()
一个是理论的差异,一个是现实的差异。
理论的差异是:投资(尤其政府主导的投资)依赖的是政府干预的力量,这正是凯恩斯的 “挖坑理论”—— 通过投资和扩大财政赤字阻止经济下行,这是凯恩斯解决经济危机的短期手段,是工具化的选择;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
所以,不能用 “常识” 回答 “中国经济为什么必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学是系统思维,常识告诉我们 “收入来自投资”,但系统思维告诉我们,投资也可以是无效投资、低效投资、亏损投资,不但不会带动收入,反而会引发产能过剩。如果投资不能带动收入,那么问题就从 “投资与消费之争”,转向了资源配置、增值税、社会保障托底等与体制直接相关的问题。
现实的差异又是什么?
现实的差异是:投资驱动的模式正在重复历史。1975 年,美苏两大经济体的竞赛,可以说是 “规模与效率的竞赛”。前苏曾努力通过投资实现 “经济总量超美” 的计划目标,最终却因效率递减陷入衰退。前苏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 20 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0—1960 年,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11.8%;1961—1965 年为 8.6%;而美国在 1961-1974 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3.2%。1975 年前苏名义 GDP 总量达到美国的 62.09%,但到 1991 年前苏解体时,这一比重已降至 44.33%。其实,前苏的 “计划 GDP” 是一种 “虚规模”:美国 3.2% 的增速基于消费型经济,民生与收益同步提升;前苏8.6% 的增速基于投资型经济,又是 “先军政策”,老百姓依然穷得叮当,经济缺少内生力。
![]()
不要重复历史,没有效率拼投资、拼规模来支撑 GDP 增速,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本质上在消耗国力、经济空转。前苏单位国民收入能耗远高于美国,每吨标准燃料只能生产 375 美元国民收入,而美国能生产 608 美元,比前苏高 62%。
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有两个:一是效率,二是分配。
如果这两方面能力薄弱,却继续强调投资拉动,就是在重复历史。从劳动生产率看,1982 年前苏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55%,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只有美国的 20—25%。投资效率的下滑趋势同样明显:70 年代初,前苏单位投资的纯收入产出额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减少了 80%,单位国民收入增长额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则增加了 1 倍以上 —— 而这个 “低效纪录” 如今已被刷新。
![]()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2018 年中国 19.3 万亿元的社会融资增量,带来了按不变价计算的 5.5 万亿元 GDP 增量,即拉动 1 元 GDP 需要 3.5 元融资。而现在,中国每拉动 1 元 GDP 增长,需要的投资已达约 9 元。
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其实不用争论 “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 —— 政策已经明确做出了选择:2025-2035 年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目标是从投资型经济体转向消费型经济体。
目前,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消费型经济体。
但仍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收入从哪来?林先生说 “从投资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的答案是:投资不总是带来收入,即便带来收入,也未必能合理分配到居民手中。说对了前一半是常识,说对了后一半才是经济学的系统思维。
而生产的终极目的是改善民生,绝非追求 GDP 规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