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下午,2025浦江创新论坛・杨“数”浦分论坛在上海杨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为主题,围绕数智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的转型方向、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杨浦动能”。
活动中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发表了主旨演讲《脑与智能融合的前沿突破与转化》,以下为主旨演讲实录。
![]()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下午好!前面两位嘉宾分享了非常有用的报告,我接下来分享一个有趣的前沿进展——《脑与智能融合的前沿突破与转化》。
脑科学是探索内在世界的终极前沿之一。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由人脑这个复杂的智能系统创造的,而现在,我们又在用大脑创造人工智能。早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初,其神经网络等概念就源于对生物大脑的模仿。几十年来,从人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到注意力机制,AI的发展一直与脑科学相互借鉴、相互依赖。
当前,这种融合正迎来爆发期。一方面,AI为研究大脑提供了强大工具。例如,“解码大脑”技术取得了惊人进展:通过记录脑信号,AI能以约76%的准确率解码出一个人想表达的汉语意思,单字解码率更高达90%。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实现更直接的脑机交互。同样,AI也能读出人脑看到的图像,甚至预测视觉内容。
另一方面,脑科学的成果也在反哺AI。有研究发现,当大模型内部节点的信号形态更接近真实神经元放电时,其处理能力会更强。这说明,借鉴脑机制可能帮助AI实现下一次升级。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已成为现实。对于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缺乏有效药物的神经系统疾病,我们现在可以通过AI精准解码异常的脑活动,并进行调控,将其“纠正”回正常模式,今年已有相关产品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AI的情感交互能力也在突破。最新临床实验证明,一个生成式AI心理治疗智能体,在仅用一半时间的情况下,能达到与人类治疗师同等的抑郁症治疗效果。结合AR/VR等技术,这种干预会更高效、更沉浸。
展望未来,我们正走向“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更深层次。比如,“数字孪生大脑”已经用于癫痫手术方案的个体化预测,精度很高。更前沿的是,科学家已能根据生物体(如老鼠)的行为训练出具有泛化能力的智能体,这标志着我们正尝试复制生物的智能。如何基于人的行为和思想训练出一个智能体,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爬人工智能的“珠穆朗玛峰”。
然而,伴随融合而来的是新挑战。AI开始显现“人格”,如“叛逆性人格”;它会学习并放大人类的偏见;它生成的视频将越来越符合甚至操控人类欲望。这引发深思:未来,当我们的工作伙伴是智能体,我们的社区存在虚拟成员,意识与智能深度融合,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杨浦区正在布局类脑智能未来产业,这非常具有前瞻性。我期待科技前沿与产业发展在这里深度融合,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