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开学不久,原本该是书声朗朗的校园,却因济南育英中学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热搜。济南育英中学体罚事件中,家长维权表面上推动了官方调查与教师处分,但从深层影响来看,没有真正的赢家。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均在不同维度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四输”局面几成定局,全社会不得不做出深刻的集体反思。 面对“不敢管”的教师,“输不起”的家长,教育惩戒又该如何走出困局?
要让教师不寒心、家长不焦虑,我们需要共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其核心是专业、信任与共情。 全社会都应当在这场围观中,进一步沉淀共识,让教育惩戒更好地为完善教育生态服务,让教师知分寸、家长能理解、学生有自觉。
1
给教师以“专业支撑”,而不仅仅是“规则禁令”
2021年3月1日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规则》将“点名批评”“课后教导”“责令赔礼道歉”“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等惩戒措施予以明确,同时也划定了七条“红线”,以防止实践中个别教师将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惩戒实施。这体现了全社会摸索合理惩戒边界的努力,并使其逐渐从“模糊地带”走向“制度化规范”。
关键是我们教育管理部门要培训落实“教育惩戒指南”:不仅告诉老师“不能做什么”,更要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训老师“可以怎么做”,不可以做什么。
相比之下,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积极惩戒”方式:
1.行为积分制:通过奖励与扣分,让学生自己感知行为后果。
2.延时辅导:用额外的学习与劳动代替身体惩罚。
3.对话机制: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谈话,让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
事实证明,这些方式比简单粗暴的体罚更有效,也更容易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2
给家长以“信任基石”,而不仅仅是“监督权利”
1.开放日常沟通渠道:学校应主动、定期展示学生在校的积极表现与面临的小挑战,让家长感知到的不是“出事才通知”,而是“我们一直在共同关注”。
2.建立“调解-申诉”的缓冲机制:在矛盾激化到法律层面之前,设立由家校代表、教育专家组成的校内调解委员会,先行介入,力求在内部化解,给彼此一个台阶下。
3
给公众以“理性视角”,而不仅仅是“吃瓜热情”
1.传播“教育复杂性”:媒体和舆论应少一些对个别事件的煽情炒作,多一些对教育规律、儿童心理、教师压力的普适性探讨。理解教育的成效是缓慢的,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
2.共同维护教育尊严: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共识:批判一个失当的个体,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健康的群体。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老师“不敢管”,而是让老师“更会管”。
育英中学的“体罚风波”,不仅是对一名教师的警示,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提醒。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的输入,更是被尊重、被理解、被引导的成长环境。教育,应该是点亮孩子心灯的过程,而不是留下阴影的记忆。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编辑| 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