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00万元真金实银投入,到账户余额悄然缩水至50万,一位普通投资者四年的持仓经历,折射出无数人对海康威视的迷茫与纠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 一家曾被冠以“安防茅”之称、被视为行业巨擘的企业,为何让满怀信心的资金方遭遇资产腰斩?问题的答案或许不在企业本身的质量下滑,而在于市场对其认知视角的偏差。
![]()
- 症结何在?为何海康威视在国内主营业务上陷入增长瓶颈?
![]()
- 摄像头的本质,从来不是表面光鲜的装饰品
![]()
- 大众对海康的印象,可能仍停留在“卖监控设备”的刻板标签上。这种看法,就如同把华为简单定义为手机厂商一样,只看到了表象,忽略了深层逻辑。事实上,海康早已超越传统硬件制造商的身份,其真实定位是一家面向客户全链条服务的OT运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
- 支撑海康核心业务的是庞大的安防体系,驱动这一系统的并非炫目的前沿科技,而是两项看似平凡却极具竞争力的要素——规模效应和工程化落地能力。
![]()
- 先谈规模优势。同样是从事安防系统集成,为何海康能长期保持约15%的净利率,而体量稍小的宇视科技却难以突破5%?尽管两者的毛利率水平接近,差异的关键隐藏在费用控制之中——海康的销售费用率持续比同行低出近五个百分点。
![]()
- 这背后是遍布全国超三万名技术支持工程师所构建的服务网络,使得每位技术人员能够高效覆盖多个项目节点,将高昂的人力与服务成本摊薄于海量订单之上;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服务单个客户的单位支出则显著更高,难以形成成本优势。
![]()
- 再看工程化能力,这对ToB型企业而言堪称生命线。哪怕技术再先进,若无法稳定交付、批量复制,最终也只能沦为纸上蓝图。格灵深瞳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一度在算法领域领先,但在商场人流统计等实际场景中表现不佳,准确率波动剧烈,正因缺乏扎实的工程实现能力,导致市场信心崩塌,市值大幅回落。
![]()
- 反观行业领军者如宁德时代,其统治地位并非源于电池化学体系的绝对领先,而是凭借强大的工业化制造体系——可大规模稳定生产,能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需求。海康走的正是同一条路径。
![]()
- 他们将复杂的大场景,例如工厂AI质检流程,分解成一系列微小任务:识别一道裂纹、清点一排幼苗数量、辨认一个包裹标签。通过最务实的方式,逐一完成每个细分环节的硬件选型与算法调优,最后像拼装积木一般,把这些经过验证的小模块整合为完整可交付的大系统。
![]()
- 虽然这种方式显得不够“酷炫”,但却赢得了政府机构与大型企业的高度信赖与重复采购意愿。对于这类客户来说,更换供应商的成本极高,一个运行平稳、故障率低的系统远胜于一个功能新颖但稳定性存疑的技术方案。
![]()
- 然而,这项坚固的主业也迎来了成长天花板。随着财政支出趋于谨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安防领域的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整体增速已由双位数滑落至个位数区间。海外市场亦面临阻力: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泰国强制要求数据本地存储等政策,使国际化步伐受阻,海外营收增幅从高峰期的40%下降至20%左右。
![]()
-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该指标从2019年的140天逐步优化至2023年的110天,反映出海康回款效率不断提升。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大华股份仍维持在150天以上。这一差距凸显了海康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以及现金流管理的卓越能力,构成了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屏障。
![]()
- 烧钱换未来的生意,谁愿意持续买单?
![]()
- 如果说安防业务是海康稳健航行的压舱石,那么场景数字化与机器人等新兴板块,则承载着未来想象空间。这些创新业务如同嵌入上市公司报表中的风险投资组合,充满潜力的同时也伴随着高度不确定性。
![]()
- 以场景数字化为例,目前尚处于市场需求未充分验证阶段。应用场景极为广泛,涵盖农业病虫害监测、港口雷达测速、煤矿煤质分析等,需求碎片化且形态各异。但关键问题是,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商业容量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
- 加之此类项目多采用定制化模式,收入呈现强周期性波动,可能出现今年斩获大单、次年颗粒无收的情况。截至目前,这部分业务占总收入比重仍未超过15%。而在机器人领域,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推出的AGV仓储运输车正面临新的困局。
![]()
- 一台AGV设备的利润空间,已从早年毛利高达50%的黄金时期,压缩至如今仅剩约3万元的微薄收益。高销量增长的背后,是盈利能力的迅速稀释。更严峻的风险来自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机器人行业的迭代速度极快,当前主流依赖激光雷达导航,未来或将全面转向视觉感知主导。
![]()
- 一旦企业在某项技术路径上重金押注却判断失误,库存中的大量设备可能瞬间失去价值,变成仓库里的闲置资产。这种程度的风险敞口,本质上已属于风险投资(VC)的操作范畴。对普通投资人而言,押注这类业务,无异于参与一场高杠杆的博弈。
![]()
- 专业风投机构通常采取“广撒网”策略,在同一赛道布局多家企业以分散失败风险。但如果个人投资者将全部资金集中押注于海康的创新板块,期望获取百倍回报,那就等于将自己的财务命运交给不可控的概率游戏。
![]()
- 一半是沉稳的海洋,一半是炽热的火焰
![]()
-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100万元缩水至50万?亏损根源在于多数投资者陷入了估值错配的认知误区。2021年市场情绪高涨之际,海康市盈率一度飙升至45倍,这一估值显然并非基于其个位数增长的安防主业。
![]()
- 当市场逐渐意识到创新业务扩张速度不及预期,收入贡献比例迟迟无法提升,同时利润又被激烈的价格战不断侵蚀时,原有的高估值逻辑难以为继,估值体系随即发生断崖式切换。
![]()
- 这就像是用购买法拉利的价格买了一辆搭载概念引擎的丰田汽车,当发现那台引擎根本无法启动时,市场自然会按丰田的真实价值重新定价。这就是股价腰斩背后的真相。那么,合理的估值方式应如何构建?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拆分估值模型。
![]()
- 将海康视为两家公司:一家是成熟的安防系统服务商,另一家则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体。针对前者,可参照成熟企业的合理估值水平,比如采用行业平均14.3倍市盈率,计算其基本业务价值。
![]()
- 若当前总市值远高于此基准值,则超出部分即为市场为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新业务所支付的溢价赌注。认清这一点后,投资决策便更加清晰:若你是保守型投资者,追求稳健回报,就应将其视作一只具备分红属性的价值股。
![]()
- 耐心等待估值回归安全区域,例如市盈率降至15倍以下甚至12倍时再行介入,安心获取每年稳定的盈利增长及约3%的现金分红。如果你属于积极型投资者,并真正看好其新业务前景,也不建议孤注一掷。
![]()
- 应当将其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一环,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同步配置其他标的,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企业技术路线偏离带来的毁灭性风险。海康威视的投资价值,既非即将被淘汰的传统制造代表,也不是注定爆发的下一个科技奇迹。
![]()
- 能否在这只股票上取得成功,不取决于你是否能准确预判哪条战略路径会通向巅峰,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为其不同业务板块所蕴含的风险与潜在收益,支付一个公允合理的价格。
- 信息来源:
么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