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圈又起波澜,这次的主角还是吴艳妮,和她的老搭档、教练杨辉,社媒最新一波合照晒得颇为温情,但值得琢磨的地方远不止情怀这一层,毕竟距离东京世锦赛落幕才过去没几天,吴艳妮在预赛跑出的13秒12有点卡壳,一时间,舆论区已经炸开锅,大家都在问——练了13年,还是止步于此,这到底是实力就这水平,还是有更多背后的无奈,或者说,这条赛道上还能不能“掰回一局”
老杨还是那个老杨,从吴艳妮初入门到现在一直陪跑,而吴艳妮也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吴”了,现在几乎代表着中国女子跨栏新一代的门面,十三年不是闹着玩的,大部分人大学毕业都已经换两三份工作了,人家在跨栏这条线上死磕了一个青春,问题来了,十三年磨一剑,这次究竟是磨到剑刃了,还是直接卡脖子了
比赛画面回放一百遍也没啥意外,发令枪响,吴艳妮起步还算扎实,前三栏节奏非常正,经常把对手甩在身后,可就从第五栏开始有点掉速,落地不够松弛,重心微微后仰,到冲刺阶段明显拉不开差距,最后13秒12,距个人最好成绩有点距离,更别说去冲击13秒大关,眼看着欧美和隔壁亚洲的对手都“你追我赶”摆出了13秒内的操作,确实有点扎心,这一笔数据,球迷心里都有点数
![]()
客观说,吴艳妮的表现没拉胯也没惊喜,稳定输出,但看不到质变,老话说“排在第二不等于第二名”,总是卡在13秒线上,想在大赛上杀出来有点难,这不是喷她,而是整个项目的现实摆在那里,国内外优秀选手动不动12秒8、12秒7,咱要不突破自己,永远就只能分组碰运气,甚至赛后弹幕区都开始摆烂调侃,“要是吴艳妮能在栏间多飞一步,13秒以内指日可待”,但仔细想想,这哪里是调侃,明明是现实打脸,练了这么多年,解法始终没变
当然,也有人点赞吴艳妮和杨辉的师徒情——13年这组CP不易,每次大赛都能看到两个人一个在看台招呼动作,一个场下拼命呐喊,氛围拿捏死死的,这种深度信任,换谁都羡慕,再说,“吴艳妮气质型选手”本来就有一拨忠实粉丝,每次只要出成绩、晒生活照,评论里就各路网友对喷赞回怼,场下舆论热度也算是田径项目里头前几名的
但专业圈内的审视总是要更冷静些,大家花了一个周期,琢磨的不是热血,是论证,技术瓶颈在哪里,解决路径打开没有,说到底,中国女子100米栏近年的水平就没太大突破,吴艳妮算是顶尖,但所谓“天花板”本身就不够高,教练组再怎么猛怼,光靠训练和意志没法直接突破生理极限,科学化、团队打法、国际交流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都被点名,可真正落实起来,和世界强队还是有明显差距
![]()
说回这次世锦赛,冤也好,不甘也罢,华语田径想要在国际大赛刷脸,不只是某一个人跑进决赛就能解决问题,教练团队的体系、选手的心理建设、预赛战略安排——甚至队医的调整细节,都能左右最后细节,这就是现实打怪升级,谁都想学刘翔再来一波神线冲刺,可现在的问题是,连进12秒9都觉得希望渺茫,就别怪网友们发弹幕吐槽气不顺了
也有人说,吴艳妮这届世锦赛是背负了太多,压力大、话题多,自然难发挥出最佳水平,这倒没毛病,毕竟带着舆论和赞助商两座大山的日子,不是谁都能扛住的,再加上一整个周期比赛机会有限,状态起伏就是难免,但竞技体育没那么多如果,成绩说了算,发挥不佳就是硬伤,卡在13秒边缘,你解释再多,板上钉钉进不了高一级别决赛,热搜都救不回来
这也带出一个新命题——吴艳妮接下来还能不能突破个人极限,这13年师徒情还能用多少年,国内小将里有没有黑马杀出来,毕竟体系要进步,单靠个人硬撑不行,而观众不全是要“人设”或者“流量”,其实更希望看到久违的惊喜时刻,结果这个周期下来,大家反而习惯了“稳定”,一腔期待消磨得七七八八,这才是最扎心的后遗症
![]()
总的看,吴艳妮和教练这个组合,气质、故事、情怀都到位,可竞技体育最终得看数据和突破,每年照例冲说教、拉流量、炒人设,终归改变不了成绩停滞的现实,往后是不是还有机会,靠的不光是训练流水线该怎么卷,更是整个体系要合力“破局”,毕竟13秒线不会自己翻过来,还是得有人硬生生跨过去,热度有了,突破不能总咬牙等天时地利,球迷也不是一直都能“感动自己”,新赛季再不出奇兵,吴艳妮能不能从“13秒中游”里杀出一波,大家都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