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这种在乡下随处可见的小草,你会不会觉得它几乎没什么用?
做鱼的时候,顺手扯几片叶子丢进锅里,算是一点调味。除此之外呢?
似乎就再也想不出它的用途了。
就是这么一株“无足轻重”的小草,却在古代药典里占据重要地位;
是这么一种“几乎没人留意”的香料,却被写进历代本草、广为传颂;
就是这么一种“无人重视”的植物,却能在现代药厂里化身为“藿香正气水”,走进千家万户。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
既然藿香用途不广,为何乡下人还要在屋前屋后栽上几株?
既然它似乎“可有可无”,为何古人对它的认识却如此深刻?
既然它看似“最普通”,为何它能横跨千年,成为医药典籍里的常客?
![]()
藿香,就是这样一种植物。
在生活里微不足道,却在文化里闪闪发光;
它在家乡里被忽视,却在典籍里被推崇;
它在城市阳台上无法成活,却在荒地里年年自生。
一株小小的藿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发问:到底什么才算“有用”?
在乡下,藿香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做鱼时放上几片。
它的香气浓烈,能压住鱼腥,让汤更鲜。
可惜,这种香气有人喜欢,有人却嫌弃。
- 有人坚持用藿香,说这是“老家的味道”;
- 有人转而选择紫苏,觉得藿香过浓。
于是,在乡下人的记忆里,藿香的地位尴尬:
不可少,但永远只是配角。
![]()
藿香在乡下几乎不用打理:
- 叶片枯黄,枝干干死,来年又能从地下钻出新苗;
- 高温充足,雨水丰沛,它就能疯长成片。
可一旦移入城市,就彻底败北。
阳光不足,浇水过多,根部腐烂……
即便再细心,藿香依旧枯黄,最终死去。
这就是它的“任性”:
荒地里能顽强疯长,在阳台上却活不下去。
这种反差,恰恰说明了藿香的“乡土属性”。
别以为藿香只是“厨房小料”。
在古人眼中,它是重要的药草:
- 《异物志》:东汉时期就有记载,“藿香交趾有之”;
- 《本草图经》:宋代岭南栽培普遍;
- 《名医别录》:将藿香列为中品药材;
-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其功效,延续千年。
更有趣的是,古人区分“广藿香”和“土藿香”,广藿香产量少,药效佳;土藿香更普遍,被补充入药。从古至今,藿香一直是药典里的“常驻嘉宾”。
![]()
今天的藿香,依然活跃在医药领域。科学研究表明,它具有:
- 调节胃肠功能
- 抗菌抗病毒
- 抗炎镇痛
它的代表性制剂——藿香正气水,几乎家喻户晓。
说明书上写着:“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可在普通人眼里,它似乎只和“防中暑”有关。这种“认知偏差”,其实正好凸显了藿香的多面价值。
看看这株小草的命运:
- 在乡下,它只是“做鱼加点”;
- 在城市,它难以存活;
- 在古籍,它是名列药典的要药;
- 在现代,它化身为广用中成药。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语境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存在感。这,正是藿香最独特的地方。
![]()
藿香,到底算不算“有用”?
在乡下,它的存在似乎“可有可无”;
在厨房,它的香气有人爱,有人嫌;
在古籍,它是药草,在医方里被反复提及;
在现代,它是成药主角,走进千家万户。
它的价值,从来不在于用途多寡,而在于能否在特定时刻发挥作用。
做鱼时,一片藿香能改变汤的味道;
暑湿时,一剂藿香正气水能缓解不适;
历史里,它是文化的印记;
生活中,它是记忆的符号。
或许,藿香就是这样:
- 它提醒我们,别轻易用“有用没用”去衡量生命;
- 它告诉我们,再普通的草木,也可能承载千年的秘密。
所以,当你再次看到藿香时,不妨停下脚步,摘一片叶子,轻轻揉搓。那股扑鼻的香气,或许会让你意识到:这并不是“没什么用的小草”,而是一种值得被重新认识的植物。
![]()
那么,问题来了:
你们家乡还会种藿香吗?
你印象里,藿香除了做鱼,还有哪些用途?
欢迎留言分享,让这株“看似无用”的小草,再次被赋予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 《异物志》东汉王充
- 《名医别录》陶弘景
- 《本草图经》苏颂
- 《本草纲目》李时珍
- 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