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微公号:在日寻唐2
从大阪驱车近两个小时,到达滋贺县甲贺市境内,一个叫信乐町的地方。
因为此地深入内陆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不是专门前往,很难有机会到此一游。
![]()
信乐町
抵达信乐后,我们先在附近游逛一圈。这里空旷、安静,远没有大城市的游人喧嚣和商业氛围。唯独陶瓷店随处可见 ,在没有行人的大街与小巷里,一家家烧制陶瓷的工坊,就那么直挺挺、静悄悄地开张营业。
信乐烧,作为日本六大古窑之一,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所以机会难得,我带珍珠还特意去到一家烧制陶瓷的店里,体验到了亲手设计和捏制陶瓷的过程。
![]()
第一次带珍珠,DIY陶瓷制作
再从信乐町出发,驶向更曲折蜿蜒的山路,约20分钟左右车程,就达到了东北大姐所居住的山里人家。
特意到此,是我对大姐充满好奇。
在我的印象里,国人一向喜欢热闹(当然也包括我)。像大姐这种,能做到安下心来,年复一年从事农业,实在难得。
日本的山村,一如既往地干净整洁。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一片与世无争的桃源景象。
大姐家的房子,分别在山路两侧。一处是场地宽敞的和式大宅,盛放大米的仓库和一些打米的设备,都设置在此,门前开阔,进出车辆完全没有问题。
另一处房子,是现代建筑,像新造不久,看上去和大阪市内的一户建没有区别,只是多出了院子,且院子更大。
山村里,有着借山而居的灵气与舒适,如果在拥挤的城市待久了,到这儿来,真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
将车停放在老宅,再穿路而过,大姐把我们迎接到了她的新房子。院内置放着一个大大的遮阳伞,和整套桌椅,可以感受到平日里,她生活的惬意与享乐。
![]()
大姐家的院子
大姐忙去屋内为我们沏茶,端来器皿,我一眼便认出:这是当地出产的--信乐烧。
见我“识破”了她的“别有用心”,大姐更显得开心。
她告诉我们:我有两套茶具。如果远道而来的朋友到访,就用这套“信乐烧”,属当地特色嘛。如果是街坊邻居过来,我还有一套西洋茶具,就用那沏茶或泡咖啡。
看来大姐不止会享受生活,还会很花心思的照顾别人。
喝茶的同时,环目四周,她家的院子,被低矮的铁栅栏围挡,装饰性的功能,远大于其防御性。
视野不被围栏遮挡,举目或抬头,就是辽阔的田野。已收割,未收割,还有正在收割的水稻,像极了我们老年、青年和正当壮年时的人生。
大姐说,收割完水稻以后,再要除草,等冬季休耕,一个周期就算完成了。
田间里,尚有农人在奔波忙碌,起伏的远山,将眼前的山村围裹起来,又形成一道巨大的栅栏。我坐在大姐家院子里的长椅上,对视上帝所造,这处大天然院落的层次与错差,像遇见山外青山,相看两不厌。
说起信乐生产的稻米,大姐满是自豪,告诉我们:这里地处重要水源保护地的琵琶湖(日本最大淡水湖)上游,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常来监测水质,所以这里在种植水稻,使用化肥和农药,都尽可能用最少的量,避免对土壤和水源造成破坏。
我问:那该如何施肥,保障产量呢?
“用马粪。这附近有个马场,花钱雇人从那里拉马粪回来,再一车一车地倒在地里。一直都是坚持这样种植的,所以我们这里出产的大米,叫‘近江米’,又叫特别栽培米。至于口感,我有绝对的信心!”大姐一副信誓旦旦。
古时滋贺县一带为“近江国”,所以“近江”作为遗留下的一个历史名词,被沿用至今。正是因为这里地处琵琶湖上游,水草肥美,所以此地出产的“近江牛肉”非常有名。想象不到“近江大米”,又为我的此行,增添了意外惊喜。
![]()
近 江 牛
刚刚聊到近江米好,珍珠立马就说肚子饿了,像我们事先预演好,要她当饭托儿似的。
大姐随即开心地讲:“刚好有蒸好的饭团,立刻去到屋里取来两份,放在碟子里,递给珍珠品尝。”
说实话,我作为北方人,没来日本前,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现在当然米饭吃的次数多了,一日三餐,倒也很少主动去找寻饭团吃。
说到底还是习性难改。我觉得手捧饭团的吃法极不正式,饭不像饭,菜不像菜的,缺少了来自饮食大国,食色性也的端正态度。
而见识到大姐家的饭团就更有意思,不夹杂任何点缀和装饰,就是单纯的米饭团子。
按理说,饭团在日本人的餐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便利店售卖的各类饭团,有米饭用海苔包裹的,有米饭里放入蟹肉或鱼肉调味的,也有加入果蔬和酱料的。再不济,至少在饭团上,也放颗梅子,拌饭吃起来口感酸甜。
而大姐端出来的饭团,除了白花花的米饭,当真是啥玩儿没有,表层没有包裹,内部没有夹心。当时我心里,立刻变得忐忑起来,因为珍珠平时吃饭足够挑剔。好担心她的不懂事,会在这种情形下,表情和言语上表露出厌烦的情绪来,辜负了大姐的一片好意。
大姐将赤裸裸的饭团,递给珍珠,说:你尝尝,是近江米。
珍珠根本不懂什么近江米,接过来,试探性咬上一小口,一口一口地,吃完一个饭团,又吃起来另一个…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她,安安静静地,干啃大米饭。
![]()
我询问大姐家种植水稻的年产量。
她说家里大大小小有七十几块地,都分散在山里各处,远的地方种不过来,索性不去管,目前每年产量都稳定在80~90吨左右。
对于产量,其实我没有太清晰的概念,但以大姐今年批发售卖的价格750日元(约37元RMB)一公斤,当时我在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单今年的固定销售也是数以千万计的金额。这在日本,把东京大阪都涵盖在内,如此收入也算得上丰衣足食的富裕人家。
我惊问:仅种大米,会有这么高的收入?
“再除去人工成本和采购农机设备,也还好啦。”
俄尔,大姐继续讲:自苠黨对农民真好,明明收入可以了,补助又很多,像我们购买的收割机2000万日元,补贴可以拿到800~1000万。各种农机农具也都有补助,喏~
边说着,大姐指向房子相邻的一片空地,原来那里还有一片土地,专门停放她家里的农机和置放农具。
这时候我才问及大姐:你是哪里人?
“我就是大连城市里的啊!”边说着,大姐还晃动一下双手。像是有意展示她皮肤保养的白嫩,确实不像久居农村,劳累过度的妇人。提起“大连”的时候,她又流露出了难以言表的眷恋和久违的骄傲。
我附和她:“难怪,你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我刻板印象中的农民。”
“农活还是要干的,谁叫嫁来这里呢?家有又有地,老公又喜欢种,当然也要对我好。”
我顺势问大姐:“平时老公对你咋样?”(没有冒犯,实属好奇)
“我都嫁到这儿地方来了,他当然要对我好呀!钱也由着我花。但一次性消费金额大的话,我也会事先告诉他,毕竟夫妻间尊重该是相互的嘛。”
“购物的话,我还是喜欢到大阪去,一次拿50万日元,我就会和老公讲下,‘明天要去大阪啦’ …”
“去一次大阪,消费50万?这么多!”我表示惊讶。
大姐解释道:也没有多少啦,买两套SK2的化妆品就三十万日元了。我老公也不会多问,就说够不够啊?要不要多拿点,再买几身衣服?
大姐虽已久别故土,可仍保留着东北人那种健谈与豪爽性情。她会打趣地讲:“我老公有时嫌弃我,日语用词偏向男性话,讲出来的语气硬硬的。哎呀,反正日本女人那套娇绉绉的用词,我是学不来。”
现场快成了大姐一个人的脱口秀表演,她喜欢中文日本语混搭着讲话,听得我和小鹿哈哈大笑。能感受到,这对中日夫妻,经过长时间的性情磨合,相互间,早已有着高度的包容与默契。
更使我感受到了,当下日本农民生活的底气与尊严。
大姐把在山里种地和秋天的收获,讲给我们听。我感受到了,她言不由衷的骄傲与喜悦。
就像,她提起自己是“大连人”时的语气一样。
![]()
道别前,发现大姐家院子门前的石柱灯上,趴着几只守株待兔的小青蛙。
滋贺乡下的生态,真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