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你气得整晚睡不着;
孩子写作业磨蹭,你忍不住大吼大叫;
孩子不小心打翻水杯,你瞬间火冒三丈。
我们总是用最大的情绪,去应对最小的事。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正在默默学着这一切......
最近有个视频引发热议:教师节那天,一位妈妈精心准备了一个娃娃让孩子送给老师。结果晚上发现娃娃被退回,她当场崩溃。
![]()
半夜把孩子叫醒痛骂,自己却哭得比孩子还伤心。
"我为你连班都不上了,天天陪你上下学,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一早,她怒气冲冲去问老师,才知道原来是学校规定不能收礼,老师才委婉退回。
一件小事,一场误会,却让孩子承受了整夜的委屈和恐惧。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大家正聊得开心,男主人突然检查孩子作业——发现一个字没写。
瞬间变脸,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对着妻子和孩子咆哮:"连作业都不管!你配当妈吗?"
孩子吓得浑身发抖,女主人眼圈通红。
我实在看不下去,轻声问:"你觉得一天没写作业,真是天大的事吗?"
他愣了一下:"那倒也不是......"
"那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
他沉默了。
1
情绪失控的背后,是“大小事”的混淆
许多父母情绪容易失控,根源往往不在于事情本身有多严重,而在于我们缺乏区分事情大小的能力。
真正的大事:结婚、择业、人生选择——影响十年以上。
而我们常发火的:一次考试、一天作业、打翻水杯——最多算中小事。
问题在于,我们对所有事都启动最高情绪档位。这种“情绪通胀”不仅消耗自己,也让孩子失去判断轻重的能力。
2
如何界定事情的大小
在我看来:
大事:影响十年以上人生轨迹的决定(结婚、工作);
中事:影响三五年的事情;
小事:很快就能弥补,不会产生长期影响的事情。
孩子因玩手机休学一学期?这是中事,因为它的影响可能持续三五年,但并非一辈子。而孩子今天没写作业?这只是小事,第二天补上即可。
许多父母的问题在于,无论面对什么事,都启用同样的情绪反应模式:小到打翻水杯,大到升学考试,一律暴怒相向。这种“情绪通胀”不仅让自己疲惫,更让孩子失去判断轻重的能力。
3
孩子通过我们学习判断世界
父母若分不清大小事,孩子就难以建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就像我朋友的丈夫,永远用最激烈的情绪回应所有问题。
结果呢?他的孩子也渐渐变得一点小事就过度反应。
这不能怪孩子。
父母只能教自己会的东西。
如果我们自己缺乏分辨力,又怎能期待孩子明辨是非?
4
做有分寸的父母,教有分寸的孩子
做父母不必做圣人,可以有情绪。但情绪应该与事情的大小相匹配。
小事小反应,大事大处理。这才是健康的情绪模式。
当我们能够冷静评估:“这件事最坏的后果是什么?我能否承受?需要多久弥补?”我们就能够做出更理性的反应。
一次没考好?帮孩子分析原因,下次努力。
偷偷玩手机?设定规则,引导自律。
一天没写作业?第二天补上,下不为例。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爆发多大的情绪,而在于传递多少智慧。
从今天起,试着在发火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这个结果会影响多久?
值得我为它付出多少情绪?
当我们学会把情绪留给真正重要的事,不仅自己会更轻松,孩子也能从我们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一课:如何明智地判断,如何得体地反应。
这或许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情绪教育。
下次当你要为"小事"抓狂时,记得停下来想一想:这件事,真的配得上我的情绪吗?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控制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然而,知道“要冷静”和真正做到“能冷静”之间,往往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情绪上来时,那些道理很容易就被抛在脑后。如果您也感到:
明明知道不该发火,却总是控制不住;
吼完孩子后又后悔自责,陷入恶性循环;
希望系统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而不是零散地看文章。
可以看看我的《智慧父母情绪管理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说教,而是一套可实操的“情绪管理工具包”,将帮助您:
精准区分大事、小事,让情绪反应不再“一刀切”。
在爆发前按下暂停键,从“被动反应”变为“主动选择”。
如何在情绪失控后与孩子修复关系,把伤害转化为理解的契机。
从根源减少触发情绪的问题,营造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做有爱、会教的父母,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开始。学会给情绪“称重”,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引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