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点外卖,最不能容忍哪种现象?
近日,一家餐饮店的店员疑似向外卖的饭盒中吐口水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9月25日下午,福建福鼎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显示,网传内容属实,该局已依法对涉事经营者立案调查,将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看到这件事冲上热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恶心了。但仔细想想可能更后怕:我们每天点的外卖,到底有多少类似隐患被我们吃进了肚子?这起事件看似是个极端个例,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卖行业狂奔背后的安全危机。
![]()
现在点外卖,速度是够快了,平台都在拼命刷新配送记录。但过度追求配送效率的背后,则是安全标准被不断压缩的现实。商家为了达标,只能拼命压缩备餐时间。在这种速度至上的逻辑下,一些后厨监控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个别平台审核沦为形式主义的过场。多数依赖商家自主上传的卫生证明,而AI巡查、实地抽查等主动监管手段应用不足,使得吐口水这类极端行为能长期潜伏。
![]()
更值得警惕的是,外卖行业的监管链条似乎存在明显的断层。从商家违规到平台下架,再到立案调查,往往需要媒体曝光触发,那是否说明日常监管多流于台账检查?这种治理模式,极易使得涉事者改头换面后仍能轻易重返市场。层层失守,共同构成了外卖食品安全的风险闭环。
外卖行业的发展不能本末倒置。外卖追求速度,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当一份外卖餐盒里可能混入的不仅是食材,还有店员的口水时,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背离了初心。外卖可以送得快,但外卖再快,也不能快过安全底线。我们想要的不只是热乎的饭菜,更是吃得安心的权利。
![]()
出现吐口水事件,或许不是坏事,至少它可以给我们一次重新审视整个行业运行逻辑的机会,认识到外卖安全与速度之间建立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并不反对平台追求配送时效,但追求配送时效的同时,也应该将安全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通过AI行为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后厨操作,对吐口水、违规接触食品等行为自动触发预警,并将数据同步至监管部门。同时,也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平台连带责任机制,如果同一经营者出现多次违规,平台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倒逼其完善审核流程。当然,监管部门创新治理手段,消费者转变维权意识,也是推动平台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化转变的重要举措。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组织起草外卖平台服务“新国标”,希望在其制定的标准化方法规范外卖平台服务管理行为中,对外卖安全性有着清晰的厘定与要求。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吃外卖不仅要吃到便利,更要吃到安全。把好安全关,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