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杜金明 王海
2025年9月25日19时,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的年度演讲如期而至。这场以《改变》为主题的分享,不仅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全民关注,更像是一份小米的“企业战略复盘报告”——既剖开了十年节点的焦虑内耗,也亮出了造芯、造车两大硬核业务的破局答卷,为科技行业写下了一则“自我革新”的样本。
![]()
困境:小米十年的“三座大山”与内外夹击的内耗
演讲开篇,雷军毫不避讳地揭开了小米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他的内心被“焦虑”填满。彼时的小米,正身处一个近乎“绝望”的行业格局中——苹果的生态壁垒、三星的全球供应链优势、华为的技术深耕,如同三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压得整个团队喘不过气。
“很多人都觉得累了,想停下来歇一歇。”雷军坦言,连他自己也陷入了疲惫,而比体力消耗更磨人的,是“内外夹击”的精神内耗:网上充斥着对小米的质疑、批评甚至攻击,外界对品牌的固有偏见难以打破;内部团队的士气低落与自我怀疑,让这家曾以“性价比”横扫市场的企业,第一次陷入了“不知道往哪走”的迷茫。
破局:从围棋复盘到人才迭代,小米的“改变”起点
“挣扎了许久,我才下定决心直面所有问题。”雷军透露,帮他走出内耗的关键,是小时候学围棋时养成的“复盘”习惯——不是纠结于失败本身,而是拆解问题根源,找到破局的关键落子点。而小米的“改变”,正是从两场核心动作开始:
1. 高管团队的“新鲜血液革命”
在演讲中,雷军公布了小米当前12位高管的构成:早期跟随他打拼的核心成员仅余2位,其余9位均为后来引进的外部顶尖人才。“这些同事为过去几年小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特别提到了卢伟冰,这位曾推动Redmi品牌崛起的关键人物,正是小米“人才开放战略”的缩影——通过引入外部视角与专业能力,打破内部固化的思维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的战斗力。
![]()
2. 技术研发的“复盘式重启”
复盘思维不仅用在了管理上,更成为小米技术攻坚的“方法论”。无论是后来的造芯还是造车,雷军都要求团队先“想清楚失败的原因”,再动手突破——这也为小米后续两大核心业务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造芯:从松果折戟到玄戒出鞘,百亿投入背后的“绝不动摇”
提到小米的技术执念,“造芯”是绕不开的关键词。雷军回顾了这段长达十年的曲折历程:早在2014年,小米就通过松果电子启动了芯片研发,并推出了首款自研SoC芯片“澎湃S1”。但在短暂的突破后,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决定——停掉SoC芯片的研发。
“复盘后我们才明白,自研手机SoC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而且必须要有手机团队的深度协同支持。”这次失败没有让小米放弃造芯,反而理清了方向。2021年,小米重启造芯计划,即便上百亿的投入让团队出现质疑声——“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雷军的回答却异常坚定:“小米造芯绝对不会动摇。”
三年磨一剑,2024年5月22日成为小米造芯史上的关键节点:自研芯片“玄戒O1”首次回片,当晚系统成功点亮,次日全模块调通;一年后,玄戒O1与搭载该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从“折戟”到“出鞘”,小米用十年时间证明了对核心技术的坚守。
造车:SU7 Ultra的“生死抉择”,雷军的开放竞争观
如果说造芯是小米的“技术根基”,那么造车就是其“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赌注。演讲中,雷军披露了小米造车四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战略取舍”:2021年12月,小米SU7 Ultra正式立项,目标直指高端市场,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但2022年春节刚过,小米造车团队连续开了21天会议,最终做出一个“忍痛”决定——砍掉SU7 Ultra项目,集中资源确保SU7的成功。“当时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必须聚焦,不能分散精力。”雷军回忆道。直到2025年5月,SU7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才“咬牙重启”SU7 Ultra,完成了这场“从舍到得”的战略调整。
对于外界关注的竞争关系,雷军展现了难得的开放态度:“今年年初,我们内部买了三台特斯拉Model Y拆解,它确实是一辆好车。如果大家不选小米YU7,可以选Model Y,明天理想i6发布大家也可以关注。”这种不回避竞争、甚至“推荐对手”的格局,恰恰是小米“改变”中最成熟的一面——从“对抗”思维转向“共生”思维,在行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价值。
解构“改变”:小米的二次成长,从规模到价值的跃迁
整场演讲下来,“改变”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小米从顶层思维到业务落地的系统性革新:从面对“三座大山”时的焦虑逃避,到直面问题的复盘破局;从依赖早期核心团队的“个人驱动”,到引入外部人才的“组织驱动”;从追求市场规模的“性价比逻辑”,到聚焦核心技术的“价值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当晚微博显示,原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正在收看演讲直播——这位此前因泄密被辞退的前高管,与雷军口中“开放纳新、严格管理”的人才观形成微妙呼应,也从侧面印证了小米“改变”的决心:既要打破外部的偏见,也要清理内部的障碍。
对于科技行业而言,雷军的这场《改变》演讲,更像是一份“困境突围指南”:当企业面临无法逾越的壁垒、难以承受的内耗时,真正的破局不在于“推翻大山”,而在于“改变自己”——用复盘理清方向,用人才激活组织,用技术坚守价值。而玄戒O1的出鞘、SU7 Ultra的重生,正是小米“改变”最硬核的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