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医诊所数量突破10万家,正迎来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拐点。但数据资源分散、标注标准缺失、跨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依托成渝地区100余家医疗机构资源,整合中西医结合病历、影像资料、基因本草等多元数据,构建覆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全模态数据集,并围绕“出数据、出应用、出模式、出产业”四大目标,推动中医药AI技术落地应用。
![]()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既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传承底蕴,更以创新之力破解行业难题,在科技浪潮中为中医药注入新活力。
在破解中医药数据困境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探索具有标杆意义。为建立标准化体系,学校针对性建设120种优势病种、1000个亚种数据集,同时收录100余名老中医临床病案,形成贯穿诊疗全链条的数据资源矩阵。针对标注难题,开发的智能化标注平台实现“机器+人工”高效协作,数据交付准确率达98%,已成功支撑10个以上专业AI模型训练,该成果更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成为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
![]()
这种技术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学校长期深耕“中医药+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必然结果。在人才培养层面,学校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以中医药理论为根基,融合脑认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核心课程涵盖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处理、智能健康终端系统开发等,培养医工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在临床技术创新上,首席教授曾芳牵头的项目构建针灸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形成“人-机交互针灸诊疗新模式”,显著提升临床服务能力,该成果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成为现代科技赋能传统针灸的典型代表。
![]()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学校深厚的学科实力支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成都中医药大学拥有中药学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达44个,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构建起完善的育人体系,为创新提供人才保障。从整合数据资源到开发智能系统,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学校形成了“数据-技术-应用-产业”的完整创新链条。
![]()
在中医药全球化的关键阶段,成都中医药大学以AI技术为桥梁,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对话。其构建的标准化数据体系破解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瓶颈,“中医药+AI”的融合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这所历经近70年发展的“老四所”中医药高校,正以扎实的学科实力与前瞻的创新视野,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