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早已允许并鼓励台湾同胞申请大陆居民身份证,这事听上去很敏感,却早就在悄悄发生。
有人是为了创业少跑手续,有人是为了孩子能在大陆上学,有人单纯想生活更方便。
一张小卡,能刷高铁、办业务、享社保,看似普通,却让两岸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拉近。
政策早已敞开大门,为何如今才成了舆论焦点?
这一波变化,到底会走向哪里?
![]()
从通行的小本子,到能刷脸的那张卡
十几年前,台湾同胞来大陆,兜里常常有个小蓝本——台胞证。
那东西能让两岸间的旅行方便不少,但它的用途,更多是在“边境通关”层面。
因为住酒店要登记,买高铁票还得去人工窗口,去银行办个储蓄卡要填材料解释身份,这些都显得麻烦。
对短期来旅游或探亲的人还好,可对想扎根下来的人而言,总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2018年,我们推了一个新东西——台湾居民居住证。
这个政策,真的是分水岭。
只要你在大陆合法稳定居住、工作或者读书满半年,就能申领,免费、五年有效。
那一刻,很多台胞第一次体验到“同城速度”:坐地铁刷卡过闸,挂号用手机预约,买高铁票不用排窗口,线上申请各类业务也顺畅了不少。
可不管怎么说,居住证还只是“居住”的证明,你享受的便利是生活层面的,心里总有个坎,因为它不是身份证。
![]()
身份证的意味:便利之外的归属
居民身份证在我们这里的功能太多了。
除了银行开户、买票这种看得见的方便,它代表的是你被写进了这里的系统,拥有参与社会更多环节的资格。
比如,在一些政务平台,高等级的办事权限只有身份证号才能启用,居住证是无法直接替代的。
对很多台胞来说,真正的吸引力不是卡本身,而是那种“身份和别人一样”的感觉。
这个改变是心理层面的,尤其是那些在我们这里开公司、做生意、买房的台湾人,他们希望自己和合作伙伴之间,不会因为手续差异被特别对待。
![]()
官方立场早就明确,只要符合条件的台胞可以像其他地区居民一样申领身份证。
这既是延续现有的惠台政策,也是对长期居住台胞的一种认可。
申请的人里,有的是在内地高校当教授的,有的是在制造业一线做工程师的,还有的是餐饮创业者。
他们的选择,很多时候是“算经济账”,但不可否认,在这个账里,情感和认同也越来越占比重。
![]()
为什么这股趋势挡不住
有人把这形容成“无解的阳谋”,意思是,我们不需要硬来,只要把生活环境、经济机会、政策福利全放出来,让你自己去比对、去体验、去选择。
它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拉拢,而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生活便利只是表面,更深的是机会。
厦门、苏州、东莞这些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台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销售团队。
![]()
如果你是台胞,有身份证,在招聘、签合同、处理财务中阻力会小很多。
不少台企二代干脆直接接班在我们这扩张,这个时候身份证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忙打开一些原本需要额外手续的门。
再看政策层面,各省市的台办会发布针对台胞的创业扶持细则。
福建、广东、浙江提供厂房租金减免、税收返还、贷款优惠,有些还补贴人才安家。
这些都不是关起门来给的暗优惠,而是写在官方文件里,公开透明。
身份证只是让你更快融入这一套体系。
![]()
融入从文化开始
经济拉力有目共睹,但文化的软性吸引有时候更能打动人。
两岸用同样的语言,读着差不多的课文,过节的时候吃相似的菜。
过去交流不便时,这些情感是模糊的,一旦有人在生活中频繁跨过海峡,它们就变得具体起来。
各种青年交流活动、艺术展览、体育赛事,在两岸间不断举办。
台北的书法家来福建参展,或是高雄的茶艺师到杭州做培训,这些都是官方和民间共同促成的机会。
![]()
对参与者来说,这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次心灵的连线。
身份证在这里,不再只是法律文件,而是你可以更自由参与这些事的凭证。
在高科技领域,这种融合更是自然。
芯片设计团队、互联网产品开发组里,台胞和我们并肩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很常见。
一旦长时间共事,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就会叠加,这是社会心理的规律。
![]()
岛内的困扰与外部的影子
岛内一些政客对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焦虑。
过去几年,台湾当局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要调查、约谈持有大陆证件的台胞,理由是不希望“身份混淆”。
媒体则在不同立场间来回解读,有的强调人数惊人,有的质疑统计口径。
事实是,很多持证台胞本来就在大陆长期生活、工作,他们的选择是出于个人和家庭的长远考虑。
这种民间的趋势,跟政治宣传里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也出现在这个叙事的边缘,因为公开的军事支持、政治表态,让两岸关系更复杂。
但它解决不了那些切实落地的问题,比如一个台胞在上海买房、办公司、融入社区的需求。
![]()
阳谋的力量在于时间
政策早就在那里,门一直敞着。
阳谋的精妙,在于它不是急促的推动,而是长时间的深耕。
陆续申请身份证的台胞,从几百人到几万人,再到更多,这个曲线缓慢但稳定。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融合加速器”:每多一个人拿到身份证,就多一个在朋友圈分享经验的声音,就多一个让别人放心迈出那一步的案例。
它的传递不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而是在亲身体验的日常对话里,有人告诉你身份证办起来有多方便,有人说这能让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有人说这帮公司省了一大堆手续麻烦。
从台胞证到居住证再到身份证,这个演变过程,是政策设计和民间选择共同走出的路。
最后,它指向的只有一个方向:更密切的联系、更深的交融。
![]()
一张卡背后的故事
这张小小的卡片,藏着的故事很多。
有人办证,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起点,有人,是为了照顾已经在大陆工作的另一半;有人,是为了孩子能在这边顺利上学。
每个选择的理由都实际、具体,但组合起来,就是两岸民心的流动图。
阳谋不可解,因为它顺着人性和现实走。
![]()
生活在变好、机会在变多、门槛在降低,你自然会朝那边走去。
阻挡这样的趋势,很难,也没必要。
身份证办理政策,是开放的、明确的,也是包容的。
它没有设置思想测验,也不强制谁要来。
而当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这个大家庭的构成,就在悄悄发生变化。
对两岸关系来说,这样的过程,是走向和平统一最稳的台阶,也是在时间长河里无法回避的阳谋。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网——国台办:台湾居民有选择来大陆定居落户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青年报——两项便利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生活发展新举措今起实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