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作为电影演员,我对王俊凯没什么印象,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年轻时候作为TFBOYS队长时候的形象。
他的电影其实我也没看过很多,《万里归途》算是他的电影中我评价较高的一部。
![]()
好印象谈不上,坏印象也不算有,所以我对他的态度就是普普通通,但是这次的事件让我觉得确实这个人还挺不错。
平遥国际电影节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也是对我们影视专业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多的一个平台。这些年办的也越来越好,有很多很多的影迷会专门辗转各地去平遥观看电影,但是确实这样的行为很影响观影的影迷的观影体验。
9月24日影展开幕首日,身为“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的王俊凯在专注观影时,现场出现诸多不和谐现象。前排观众频繁回头拍摄他,甚至有人用闪光灯直接怼脸拍,不少观众长时间扭头盯看评审席,手机亮光刺眼。影片结束出字幕时,场面失控,众多镜头对准王俊凯,散场后他的座位还被围堵拍照。9月25日,王俊凯通过个人微博发声,呼吁文明观影,其工作室同步转发支持。此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多数人指责干扰者,王俊凯影迷组织此前也呼吁文明观展,行业内也产生共鸣,平遥国际电影展组委会表示将加强现场管理。
晚上我也看了一下王俊凯微博下的一些留言,大部分的人都十分支持他的呼吁,我看还有人讲在他参加之前粉丝群就有组织,让大家尽量减少摄影,不要干扰秩序,这点我觉得做的十分不错。
![]()
从电影美学角度看,影厅的黑暗环境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第四维度”。导演通过光影明暗的交替引导情绪,音效设计师依靠声场层次构建空间感,而手机闪光灯的突然亮起,会瞬间撕裂这种艺术营造的氛围。对中年影迷来说,他们经历过胶片时代的观影洗礼,更懂“黑灯看电影”是对创作者的基本尊重。当某部细腻的文艺片正处于情绪铺垫的关键段落,身后突然响起的快门声和屏幕亮光,足以让积累的情感瞬间崩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拍摄行为会引发连锁反应。平遥影展现场就出现了“群体性失焦”:当部分人转身拍摄时,更多人会好奇观望,原本聚焦银幕的视线被强行转移,整个影厅的观影节奏被彻底打乱。对电影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场景尤为荒诞——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蒙太奇理论、色彩心理学,却在现实影厅里见证艺术被流量消解。那些为了追星忽略的镜头语言,可能正是导演耗费数月打磨的心血结晶。
![]()
值得欣慰的是,王俊凯的发声展现了年轻电影人的专业素养。他不仅是公众熟知的演员,更是连续五年深耕平遥影展、出资扶持新导演的电影从业者。其工作室强调的“每一束光每一帧画面都倾注创作者心血”,精准点出了问题核心:观影礼仪的本质,是对艺术劳动的尊重。而真正的粉丝早已用行动表态,王俊凯影迷组织赛前就发布提示,呼吁“静心观影、拒绝聚集”,用理性支持偶像的专业立场。
影厅不是追星的片场,更不是随意宣泄热情的场所。对中年影迷而言,这是守护一段光影记忆的底线;对粉丝而言,这是维护偶像职业尊严的方式;对电影行业而言,这是保障艺术传播质量的基础。王俊凯的怒吼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每一位走进影厅的人:当灯光暗下,我们的目光应当追随银幕上的故事,这才是对电影最好的致敬。
希望平遥影展的这场风波,能成为观影礼仪普及的新起点——让闪光灯只照亮银幕,让注意力回归电影本身,这才是所有影迷与从业者共同的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