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再是法外之地,一句恶言可能代价惊人。
“你在网上骂过人吗?”这个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里一沉。不久前,一位自媒体博主因发布蒋雯丽“包养男大学生”的谣言,不仅要在《人民法院报》连续十天刊登致歉声明,还要赔偿12.5万元。
几乎同时,上海公安机关对三名网暴跳水运动员的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也在今年9月22日二审开庭。
一波波法律重拳正在砸向网络暴力。过去那种“网暴无关痛痒”的观念被现实击碎,施暴者正付出真金白银和人身自由的代价。
![]()
法律亮剑: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
网络暴力不是新鲜话题,但法律对它的惩处正在变得具体而严厉。
今年6月,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一审判决,两名网络大V因名誉侵权被判赔偿5.7万元,并在人民法院公告网刊登致歉声明。其中一名被告“暖心姐姐”不服上诉,但改变了一审结果的可能性不大。
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更为明显。9月18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案例中,有三人因侮辱诽谤跳水运动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一犯罪团伙以“保护大熊猫”为名,长期炮制谣言、煽动网暴,最终被判处一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而发生在北京的“开盒”网暴检察官案中,7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当网暴行为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时,违法者面临的已不仅是民事纠纷,而是刑事犯罪。
为何网暴者要付出更大代价?
法律对网络暴力的打击正呈现多元化趋势。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三者并重,构成了惩处网暴的立体框架。
民事赔偿只是起点。当网暴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将成为更严厉的惩处手段。如公安部通报的多起案例,网暴行为若涉及编造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甚至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都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正在成为网暴的“放大器”,也成了法律严惩的考量因素。在公安部公布的案例中,有人利用AI工具编造政府干部吃方便面被通报的谣言,有人借助AI编辑制作发布“运动员向裁判长行贿”的谣言视频。技术手段的恶意使用,让造谣传谣的破坏力更大,法律自然不会姑息。
对于网络暴力,司法机关的认定标准也日益明确。以刘学州案为例,代理律师周兆成指出,被告发表的“你不善良”、“就会耍心机”、“早晚身败名裂”等言论,已脱离基于事实的评论,上升为对个人品格的恶意贬损和人格侮辱。即使被告以“正常舆论监督”为自己辩护,法院也未予采纳。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尤其是对未成年人
刘学州案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尤为严格。
周兆成律师在案件审理中指出:“刘学州当时是一名年仅15岁的未成年人,身世坎坷,心理脆弱,对一个这样的孩子进行如此恶意的揣测和诅咒,不能被称作‘正常舆论’。”这一观点得到了法院的认同。
知名学者储殷教授作为该案专家证人认为,被告“暖心姐姐”的言论具有侮辱性、否定人格的性质,且针对的是未成年人,符合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法律的天平向未成年人倾斜,这提醒每一个网络参与者:在点击发送前,需考虑对方身份和心理承受能力。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法律制裁将更为严厉。
我们该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面对网络暴力,受害者不应沉默。蒋雯丽案和刘学州案表明,法律正成为对抗网暴的有效武器。
证据保全至关重要。在刘学州案中,律师团队在网络上提取了2000多条网暴言论作为证据。受害者应及时保存侵权内容,包括截图、录屏等方式,并记录发布时间、点击量、转发量等数据。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是重要一步。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代理蒋雯丽案,最终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使侵权人刊登致歉信并赔偿损失。专业律师能指导受害者高效维权。
平台投诉也是重要渠道。公安部开展的“净网—2025”专项行动,已关停大量造谣网络账号。受害者应积极利用平台投诉机制,清除侵权内容。
结尾的钩子
随着技术发展,AI造假、深度伪造等新型网暴手段层出不穷,但法律跟进的速度也在加快。下一个可能被重拳打击的会是谁?每个键盘背后的手指,都需要在点击“发送”前停顿片刻。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这句话已从警告变为现实。当一句恶言可能代价数万,一句谣言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
你今天在网上的发言,明天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这一点,每一个网民都应牢记于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