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 Coach8教练学院,ICF国际认证教练学习平台
摘要:很难对“份外之事”说“不”,今天就来揭晓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戏剧三角”模型。你是否总在无意识中扮演“拯救者”、“受害者”或“迫害者”?本文帮你识别这三个有毒角色,跳出内耗游戏,建立健康边界。
“如果你总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像一出反复上演的狗血剧,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就是主角之一。”
我们先来看一个你绝对不陌生的场景:
同事A(受害者)向你抱怨她的老板(迫害者)有多么不近人情,任务有多么不合理。
你(拯救者)立刻心生同情,义愤填膺。你放下手头的工作,花了半小时帮她分析问题,出谋划策,甚至主动提出:“要不我帮你做一部分吧?”
结果呢?
A并没有采纳你的建议,甚至你的“帮助”还让她产生了新的依赖。
几天后,她又因为同样的问题来找你抱怨。你感到精疲力尽,忍不住说她:“我跟你说了那么多,你怎么就是不动呢?光抱怨有什么用!”
猜猜发生了什么?
在你指责她的那一刻,你从一个“拯救者”,瞬间变成了她眼中的又一个“迫害者”。
而你,也因为“好心没好报”而感到自己像个“受害者”。
是不是很熟悉?这种“角色互换、痛苦循环”的戏码,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
这背后,就是一个极其强大、却极具毒性的心理模型在操控——“卡普曼戏剧三角”(Karpman Drama Triangle)。
什么是“戏剧三角”
一场三个人的“精神内耗”游戏
这个模型由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提出。他发现,在所有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扮演三个角色,并在这三个角色之间疯狂切换:
![]()
1、受害者(The Victim)
口头禅:“我好可怜”、“这不公平”、“我没办法”。
核心信念:我是无助的,生活对我太不公了。
他们通过示弱来获取同情和帮助,但往往会拒绝真正的改变,因为“受害者”的身份能让他们免于承担责任。
2、迫害者(The Persecutor)
口头禅:“这都是你的错”、“你必须/应该……”。
核心信念:我是对的,我是优越的。
他们通过指责、控制和批评来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需要一个“受害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正确。
3、拯救者(The Rescuer)
口头禅:“让我来帮你”、“别担心,有我呢”。
核心信念:我需要被需要。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他们通过主动“拯救”受害者来获得价值感和道德优越感。但他们的“帮助”往往是多余的,反而剥夺了受害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一直依赖自己。
这个模型最毒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封闭的、自动运行的循环。
只要你踏入其中一个角色,就几乎注定会被拉着在三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耗尽心力,而真正的问题却从未被解决。
就像我们开头的例子,拯救者最终会因为耗竭而变成迫害者。
![]()
卡普曼戏剧三角
如何跳出这个有毒的三角游戏?
看清这个模型,是改变的第一步。而跳出它,才是我们建立健康边界、重塑自我的关键。
第一步:觉察——“我现在是哪个角色?”
当任何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关系发生时,立刻在心里问自己:
“等一下,在这场戏里,我正在扮演哪个角色?对方在扮演哪个角色?”
仅仅是这个觉察,就能让你从“剧中人”变成“看戏人”,获得宝贵的抽离感。
第二步:从“拯救者”转型为“教练”
如果你发现自己又是“拯救者”附体,请管住你那颗“好为人师”的心。把主动包办,换成赋能提问。
❌不说: “你应该这么做……”
✅改说:“听起来你很难过,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
❌不说: “我来帮你搞定。”
✅改说:“你需要我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具体支持?”
这会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和力量,还给对方。
第三步:从“受害者”转型为“创造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抱怨,总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试着把焦点从“问题”转向“期待”。
❌不问:“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改问:“在这个情况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能为这个目标做的最小一步是什么?”
这会让你从被动的承受者,变成自己人生的主动创造者。
![]()
戏剧三角就像一个磁力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它吸引。
但从今天起,你拥有了看穿它的地图。
不再沉迷于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不去做无谓的拯救,不陷入无助的自怜,也不挥舞指责的棒子。
只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站在那里,守好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
这,才是通往真正成熟、健康关系的唯一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