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老骑手蹲在黄焖鸡店后厨门口,看着伙计把发绿的冻鸡块扔进沸水里。这是他今天送的第三家:
用黄金肉的店。
黄金肉不是什么珍馐,是冻品行当里对五年以上僵尸肉的黑话。
2024 年初,某地警方捣毁的黑作坊里,20 吨过期三年的冻肉正被重新贴标,这些肉最终流向了小超市和餐饮店。
2025 年3月,广州某酒楼被曝用僵尸肉十年,员工说那些肉从不明渠道低价购入,处理后端上餐桌。
深圳海警局同年5月集中处置的1200 吨涉案冻品里,就有存放数年的僵尸肉,稍有不慎便会流入市场。
更早些的2015 年,全国海关一次专项打击就查证走私冻品42 万吨,这个数字足以让每个家庭的餐桌都蒙上阴影。
这些肉可能藏在烧烤摊的烤肠里,可能混在预制菜的馅料中,甚至出现在知名连锁品牌的餐盒里,用重调味掩盖着时间的:
腐味。
监管部门的通报里总有震惊全国的字样,可餐桌边的人早已见怪不怪。
僵尸肉来源于境外的低价仓库。
美国、巴西的战略储备肉到了轮换期,那些冻了数年的牛肉、鸡翅便成了走私团伙的目标。
它们先被运到香港,再转至越南海防,最后在中越边境,由边民蚂蚁搬式偷运入境。2012 年南宁集中销毁的250 多吨走私冻品,就循着这条路径而来,来源直指美国、越南和巴西。
这些肉在境外或许是合规储备,但一旦脱离正规冷链,辗转偷渡的过程中,反复解冻又冷冻,早已成了:
细菌滋生的温床。
走私团伙形成了完整链条,境外采购、边境偷渡、境内分销环环相扣,甚至用微信群互通消息躲避打击,现金交易让查处难上加难。
它们的通行证,是消费者对低价、商家对利润的:
贪婪。
2023 年海关总署公布的典型案例里,一批从巴西走私入境的冻牛肉,冻龄已超8 年,检测发现其中含有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种细菌在解冻后24 小时内繁殖速度会提升100 倍。
中国疾控中心2024 年发布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显示,每年因食用问题冻肉引发的急性肠胃炎案例超3 万起,其中15% 需住院治疗。
更可怕的是,不法商贩为了让僵尸肉看起来新鲜,会用工业级双氧水浸泡,这种物质会破坏消化道黏膜,长期食用可能诱发:
胃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还指出,冻存超过2 年的肉类,亚硝酸盐含量会超出安全标准3 倍,而亚硝酸盐是明确的致癌物质。
那些被当作性价比之选的低价冻肉,实则是藏在冰箱里的:
慢性毒药。
所谓保鲜,不过是延缓变质的骗局。
更让人揪心的是成本差带来的诱惑。
正规渠道的新鲜牛肉均价在40 元/斤,而走私僵尸牛肉的成本仅20 元/斤,甚至更低。
正常猪肉价格稳定在10 - 12 元/ 斤,僵尸猪肉却能以3 - 5 元/斤的价格批量拿货。
2024 年某电商平台查处的僵尸肉案件中,商家将冻了5 年的鸡翅分装后,以进口特价名义售卖,单月销量突破10万件,利润空间高达:
300%。
这种暴利让不少商家甘愿冒险,甚至有餐馆老板直言:不用僵尸肉,根本赚不到钱。
可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省下的那几块钱,可能要用后续的医药费来偿还。
低价背后,从来都是看不见的健康代价。
中国的僵尸肉问题,不是单一环节的疏漏。广东、湖南的一些冻品批发市场形同虚设,不需要产地证明就能进场,检测环节全靠自觉。
电商平台的监管盲区更明显,网店卖问题肉成本低,就算被查也只是行政处罚,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物流公司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货物是不是非法冻品,只要给钱就运,货物被扣了也查不到收货人。
最根本的是,庞大的市场需求里,总有人图便宜,觉得冻肉都一样,殊不知自己买的可能是:
别人淘汰的战备物资。
2024 年某省小学集体食物中毒事件,30 多名学生中招,源头就是食堂用了冻了两年的鸡肉,这便是对松懈监管的最沉重警示。
每个环节都在让道,最终堵死的是餐桌安全。
其他国家也没少跟僵尸肉打交道,但处理方式更显决绝。
2010 年俄罗斯查获的30 年冻龄战备肉,直接全批次销毁,涉案人员按刑事犯罪追责。
德国2006 年查封120 吨过期肉制品后,不仅吊销企业执照,还建立了全国肉类追溯系统,每块肉都能查到源头。
美国应对僵尸鹿肉时,直接划定疫区禁止鹿肉流通,同时开展全民科普,让猎人主动上报病鹿。
这些做法的核心很简单:提高违法成本,让商家不敢碰;完善追溯体系,让问题肉无处藏;普及安全知识,让消费者会分辨。
反观我们,2015 年三部门联合打击后,走私团伙换个渠道又卷土重来,究其原因,还是:
违法成本太低,追溯系统没跟上。
惩罚不到痛处,就没人真正敬畏规则。
普通人想躲开僵尸肉,其实就抓牢两件事:
不贪便宜,细看门道。
别买比市场价低一半的冻肉,20 元一斤的牛肉卖10 元,想想就知道有问题。
去大型超市买预包装肉,一定要看中文标签,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检验检疫编号缺一不可,没有这些的三无产品不要买,甚至要举报。
散装肉得要进货凭证,商家拿不出来就换一家。
买的时候多留心,猪肉该是淡红色,牛肉暗红,要是发灰、发绿,或者解冻后发黏,绝对不能要。
凑近闻闻,有酸味、腐臭味的,再便宜也别碰。
家里的冰箱也要清理,禽畜肉冻不超过6 个月,海鲜3 个月,反复解冻的肉直接丢。
在外吃饭别贪便宜,30 元以下的外卖肉类,65% 采购价都低得离谱,那些月销几千单的小餐馆,说不定后厨就藏着发绿的冻肉。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话在餐桌上永远管用。
最终能守住防线的,其实是每个拿起筷子的人。
当我们拒绝那块超低价的冻鸡翅,当我们要求商家出示检验证明,当我们发现问题就拨打12315 举报,就是在倒逼市场变得规范。
文|蛙蛙和洼
图片来自电影《菜单》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