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老板回村当书记,十余年逆袭,荒滩变金窝

0
分享至

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近日,走进仙桃市彭场镇大岭村,修葺一新的老屋古朴素雅,青砖红瓦间透着浓浓乡愁。通顺河畔,一辆由手扶拖拉机改造的网红小火车正载着游客穿梭田间。而在村头的同心亭里,村党支部书记夏必良正和村民们热烈讨论着村里的发展规划,这样生机勃勃的场景,让人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负债累累的村庄。

接手“烂摊子”,迈出第一步

2013年,夏必良放下经营有成的事业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他回忆说:“村集体欠债4.8万元,1120亩集体土地被少数人占着,村民开会都叫不齐人。”

“要让乡亲们看到改变的诚意。”夏必良自掏腰包5万元还清了村债,这一举动让村民们开始信任这位新书记。紧接着,他顶住压力,收回了被非法侵占的1120亩集体土地,将这些宝贵资源重新掌握在集体手中。


夏必良组织村民议事

土地收回后,如何盘活资源、发展产业、让村民看到希望?夏必良认为,首要的是开阔村民的眼界,转变保守的观念。他多次自费包车,带领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先后到访荆门彭墩村、信阳郝堂村等先进示范村。看到别人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感慨道:“同样的起点,人家能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考察归来,村民们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发展的意愿被点燃了。

思想的壁垒打破后,夏必良开始强力推动产业发展。2015年,经过多方奔走,夏必良成功引进了光伏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2.3亿元。村民们回忆说,“这个项目不仅让我们拿到了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园区务工,收入翻了两番。”光伏项目为村集体带来年均29万元的收入,让大岭村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能人返乡,产业多点开花

在夏必良的推动下,大岭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187户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入股,引进资金近4000万元,户均年增收1.8万元。通过翻新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岭村内一景

依托乡村旅游,2018年村里又引进投资商流转400亩土地,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果蔬采摘园。2020年引进投资商流转100亩河滩荒地,开发军旅拓展项目,投资600余万元。

更让夏必良欣慰的是,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能人回乡。85后女企业家刘念回村带领村民创业,17位本村企业家联合捐资240万元建设康养中心。


“大岭造”传统食品工坊

2022年冬天的一场议事会,更让大岭村找到了特色产业之路。80多岁的王婆尝着买来的机器做的麻叶子直摇头:“这没咱们自己做得好吃!”一句话点醒了大家。经过热烈讨论,“大岭造”传统食品工坊应运而生,在刘念的带领下10多位婆婆组成的生产队首年就创收30万元。

村庄换新颜,探索更多发展路径

“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夏必良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村里疏通沟渠5000余米,平整河滩荒坡180亩,种植中山杉1.2万株,彻底改变了昔日“脏乱差”的面貌。现在的大岭村,绿树成荫的村道、书香浓郁的文化墙、红墙碧瓦的村居,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随着村庄颜值提升,夏必良带领村两委发现了研学旅游的新机遇。如今,大岭村已探索出完整的研学模式:首批10多户村民家门口贴上了研学家庭标签,农田、菜园、厨房都变成了研学课堂。村民每天收入100元,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返乡青年当起研学导师。志愿者们开心地说:“一天10分,一分8块钱,农闲时搞点额外收入,一举两得。”



十多年的耕耘,让大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负债累累的村庄,如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曾经不得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如今也纷纷返乡创业。看着这些变化,夏必良说:“我做这些事,就是希望家乡能越来越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发展,我心里特别踏实。我相信,大岭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极目新闻 incentive-icons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333144文章数 9425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