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培卿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永业大楼
大楼的外立面呈长条型,选用了深红色的耐火砖,通道立面则使用灰白色外墙,既有现代派建筑潮流的风格,又具备古典主义特色。
![]()
雁荡路对于很多上海人而言,永远是优雅的代名词。它一头连接着热闹喧嚣的淮海路,一头则是上海鼎鼎有名的法式古典风格园林复兴公园,不到500米长的小路彩砖铺地,梧桐蔽荫,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独有的浪漫与风情。而在雁荡路与淮海路的转角处,一幢漂亮的公寓建筑很是醒目,虽然转角门面为工商银行网点,但鲜有人知道,这幢名为“永业”的老公寓其实是由著名的川帮银行聚兴诚所建造。
杨氏兄弟的杨氏公寓
![]()
成立于民国四年3月的聚兴诚银行,系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出资创办,是川帮商业银行中唯一没有军政背景的民族资本银行,总行设在重庆,由杨文光出任地位最高的事务委员主席,其子杨希仲、杨粲三分别担任总经理与协理。为显示其家庭财团的特点,该行特意取英文行名为Young Brothers Banking-Corporation(杨氏兄弟公司)。
聚兴诚银行成立不久后便开始筹划在上海设立分行,高薪聘请苏州人周荣峰担任经理,民国八年8月,聚兴诚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
彼时的上海,房地产投资异常火热。作为百业之首的银行业,手握大量储蓄资金,纷纷将投资目光转向地产业。如四明银行投资建造四明邨、四明别墅、四明里,上海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投资兴建新华别墅,中国银行出资建造的中行别业,大陆新村、中南新村背后则是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杨粲三作为聚兴诚银行的主事人自然不甘落于人后,划拨资金成立信托部,下设地产组,业务包括投资房地产、代客买卖经租房地产、管理名下固定资产等。
1932 年,聚兴诚银行委托上海滩著名的英商建筑洋行——马海洋行对位于霞飞路(现在的淮海路)雁荡路口的地块进行自家公寓的设计。现如今大楼外墙的“历史优秀建筑牌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得看到,大楼原名为杨氏公寓,英文楼名 Young Apartments ,这与聚兴诚银行的英文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带有阳光房的L型建筑
![]()
杨氏公寓设计稿
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大楼所在地块的形状其实并不工整。承接大楼设计的马海洋行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见长,充分利用地块的特征,所设计的两个方案均以两条马路的交叉点为中轴线和主立面向两翼展开,沿着雁荡路形成了个L型的建筑布局。
建成后的杨氏公寓总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达 10391 平方米。大楼的外立面呈长条型,选用了深红色的耐火砖,通道立面则使用灰白色外墙,既有现代派建筑潮流的风格,又具备古典主义特色。大楼位于转角处的圆柱体为整个建筑的立面构图中心, 2 至 6 层设计了 180 度的圆型大阳台,顶楼高出屋檐的一层则是最为亮眼的阳光房,红筒瓦屋面的圆锥形重檐攒尖顶,配以整个建筑层次丰富的立面、挺拔的线条,红白相间的着色,优雅沉稳中彰显出低调的华丽与精致。
![]()
作为一幢近百年高龄的老建筑,杨氏公寓的房屋设计不可谓不先进。大楼底层设有车库,一楼的沿街为商铺对外招租,二至六层为私人公寓。整幢大楼分设四个单元门,每个单元均有专用电梯和垃圾管道,户型则以二居室、三居室为主,转角有圆型阳台的为四居室,部分户型还设有书房和佣人房。绝佳的地段与户型,放到今时今日,也是妥妥的豪宅!当然,能入住“豪宅”的自然也都不是普通人,这幢淮海路沿线最受欢迎的公寓住宅,居住于此的大多为外侨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商人、高级职员,著名的绒线编结专家黄培英也曾居住于此。
公寓易主,银行入驻
![]()
大楼所在地块
抗战爆发后,为了使聚兴诚银行得以更好地发展,杨粲三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方向和发展重心,做出了“逐步收敛以固行基”“立足西南”的决定。虽然聚兴诚仍大力发展在上海的金融业务,但部分名下产业逐步开始处置。
而此时,社会游资大量涌入上海并投向房地产领域,由华人组建的中小型地产公司纷纷开始加入到投资地产业的行列中。成立于1942年的永业地产公司由上海永安集团的郭顺、大中华火柴厂的刘念义和律师徐士浩等人发起筹建,这家当时颇具实力的华商地产公司成立不久便一举拿下聚兴诚银行的杨氏公寓,并登报告示“更名杨氏公寓为永业大楼”。1945年,民国著名“小四行”之一的四明银行租下公寓一楼转角处的C位铺面作为营业部。
![]()
人民银行时期的永业大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了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并对旧式金融机构开展公私合营改造。1952年,四明银行并入上海金融业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1955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其位于永业大楼转角的这家银行网点自此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雁荡路分理处。
![]()
80年代的工商银行雁荡路分理处
1983年,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责,原来的储蓄业务、工商信贷业务等均由另外设立的工商银行来承担。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如今可以看到的工商银行雁荡路支行。从四明银行到人民银行再到工商银行,这个转角门面整整承载了80年的银行记忆,成为很多老上海们心中一道抹不去的金融印迹。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