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华如水”,再过些日子,就要到中秋节了,老话有“十五三不出,到头一场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中秋,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日子由来已久,早在《周礼》当中,就有帝王秋天祭月的记载,称为“夕月”。古人敬畏自然,春祭日,秋拜月,感谢丰收,祈求祥瑞。这庄严的祭祀,也是中秋最古老的雏形。
![]()
到了唐代之后,国力强盛,文人墨客中秋赏月赋诗成风,使得这一天褪去不少神秘色彩,增添了赏玩的情趣。北宋时期,民间庆祝活动愈发普遍,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
这个节日习俗讲究非常的多,它从祭月的一种仪式,转变为对人间团圆、世事圆满的深切企盼。而不管是饮食,还是生活习惯,在这天都进行了一个调整,甚至在民间还流传着“十五三不出,到头一场空”的说法,八月十五中秋节,“三不出”是啥意思?
![]()
第一不出:家人“出”不得——团圆之情不可缺席
这第一层,最为直白,也最为核心。中秋节的灵魂,在于“团圆”二字。月亮圆了,人也要圆。若是在这万家灯火的夜晚,家人因故“出”门在外,无法归来,那么这个节日便缺了最重要的滋味。
![]()
古人重视家族伦理,中秋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纽带。哪怕平日奔波在外,这一天也要尽可能赶回家中,与父母妻儿同桌共饭,月下品茗。这份“不出”,守的是天伦之乐,是血脉亲情。若家人离散,各在一方,纵然桌上摆满珍馐,心中也难免空落落的,这可不就是“一场空”么?所以,这“一不出”,是提醒我们,再忙,也别让团圆缺席。
第二不出:收获“出”不得——感恩之心不可丢失
八月十五,正值秋收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中秋节,在最初也是一个庆祝丰收、答谢神明的节日。这第二“不出”,指的是丰收的果实不能完全“出”售或消耗殆尽,而要留出一部分,用于祭祀和分享。
![]()
在旧时农家,会将最先收获的、品相最好的粮食和瓜果拿来“祭月”,感谢自然的馈赠和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依旧风调雨顺。祭拜之后,这些“福果”再分给家人享用,寓意福气共享。同时,也会将丰收的喜悦与邻里分享,你给我送几个新米做的糍粑,我給你端一碗刚摘的栗子。这份“不出”,守的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对天地自然的感恩。若将收获立刻变现,全然不顾祭祀与分享的传统,节日便失去了其深厚的农耕文化根基,变得功利,这也是一种“空”。因此,这“二不出”,是告诫我们,丰收之时,莫忘感恩与分享。
第三不出:情谊“出”不得——和谐之气不可破坏
这第三层,较为含蓄,也更为深刻。它指的是在团圆、喜庆的氛围里,不和谐的情绪、伤人的话语“出”不得口。中秋月圆,讲究的是圆满、祥和。一家人围坐,若因琐事争吵,或翻旧账心生怨怼,便是破坏了这难得的和气。
![]()
月亮皎洁柔和,古人认为它象征着宁静与安详。中秋之夜,一切都应趋于平和。再大的矛盾,在这一天也应暂且放下,以团圆为重。这份“不出”,守的是家庭的和谐,是节日的安宁。倘若任由负面情绪“出”笼,弄得一家人不欢而散,那么再丰盛的宴席、再圆的月亮,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只落得心绪上的“一场空”。所以,这“三不出”,是规劝我们,佳节良辰,贵在和气致祥。
笔者认为,“十五三不出,到头一场空”,这句老话并非危言耸听的禁忌,而是古人生活哲学的结晶。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中秋节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吃了多贵的月饼,而在于家人的团聚(人不出)、在于对收获的感恩(物不出)、在于彼此间的宽容与和睦(气不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