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4 日晚 7 点 30 分,运城蒲景苑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甚至有观众特意从陕西、河南等地驱车赶来 ——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带来的新编历史剧《银屏公主》,在此上演了一场让全场观众热血沸腾的精彩演出。作为第 36 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暨第四届蒲剧艺术周的重头戏之一,这场演出不仅让现场观众过足了戏瘾,更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呼 “原来传统蒲剧也能这么燃”“后悔没抢到票,求加场”。那么,这部新编历史剧究竟有何魅力,能在众多经典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蒲剧艺术周的 “爆款”?它又如何借助关公文化旅游节的平台,让古老的蒲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
要解开《银屏公主》的 “圈粉密码”,首先得从这部剧的故事内核说起。不同于以往蒲剧舞台上常见的 “关公戏”“爱情戏”,《银屏公主》聚焦的是一位在家国大义与母子亲情间艰难抉择的女性形象。剧情以隋唐时期为背景,银屏公主身为唐太宗之女,自幼深受宠爱,却在丈夫秦怀玉领兵出征、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主动担起责任。然而,当亲生儿子秦英因一时冲动打死国舅,按律当斩时,银屏公主陷入了两难:一边是至高无上的国法,一边是血脉相连的亲子。她数次入宫求情,却始终坚守 “国法大于私情” 的底线,最终在朝堂之上亲自下令处置儿子,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安定与律法的尊严。
![]()
这样的剧情设定,既保留了历史剧的厚重感,又贴近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导演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 “神化” 银屏公主,而是着重刻画她作为 “公主”“妻子”“母亲” 的多重身份矛盾。比如剧中有一场戏,银屏公主在宫殿外徘徊,一边是宫女传来的 “秦英已被打入天牢,明日问斩” 的消息,一边是远处传来的敌军攻城的战鼓声,她手持儿子幼时玩耍的玩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迈出为儿子徇私的一步。演员通过细腻的唱腔和肢体语言,将银屏公主内心的痛苦与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看到这里时,都忍不住红了眼眶。“以前总觉得历史剧里的人物离我们很远,但银屏公主的挣扎太真实了,就像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选择,一边是责任,一边是亲情,这种纠结谁都懂。” 现场一位年轻观众这样说道。
![]()
除了打动人心的剧情,《银屏公主》的艺术呈现也堪称 “惊艳”,既坚守了蒲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舞台的创新元素。蒲剧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以 “慷慨激昂、粗犷豪放” 的唱腔著称,而《银屏公主》在保留这一特色的基础上,对唱腔进行了细腻化处理。比如银屏公主的核心唱段《深宫泪》,采用了蒲剧传统的 “二性板”,但在节奏上适当放缓,加入了更多的拖腔和装饰音,让唱腔既不失豪迈,又多了几分女性的柔美与深情。饰演银屏公主的演员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李娟,她从艺三十余年,对蒲剧唱腔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演唱时,她巧妙地运用气息控制,将银屏公主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通过唱腔传递出来 —— 求情时的恳切、得知儿子死罪时的悲痛、最终下定决心时的坚定,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地击中观众的内心。
![]()
在舞台呈现上,《银屏公主》更是打破了传统蒲剧 “一桌二椅” 的简单布景,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剧中描绘战场场景时,背景屏幕上出现了动态的狼烟、战马奔腾的影像,配合舞台上演员的武打动作,营造出 “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的壮阔氛围;而在银屏公主独处的戏份中,背景则切换为淡雅的宫墙、摇曳的烛火,通过光影的变化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纠结。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服饰和道具也极具讲究,银屏公主的服饰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既体现了公主的尊贵身份,又象征着她内心的家国情怀;而秦英的服饰则以蓝色为主,凸显出少年的活泼与冲动。这些细节的打磨,让整部剧既有 “古意”,又不失 “新意”,满足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审美需求。
![]()
当然,《银屏公主》的成功,离不开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全体演职人员的付出。为了打造这部剧,团队从 2024 年初就开始筹备,光是剧本就修改了十余次。编剧团队查阅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多位蒲剧老艺人,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剧情更具戏剧性。排练阶段,演员们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饰演秦英的年轻演员王浩,为了演好少年将军的英气与冲动,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排练场练习武打动作,手上、身上到处都是淤青;饰演唐太宗的演员张峰,为了展现帝王的威严与纠结,反复琢磨台词的语气和眼神的变化,甚至在吃饭时都在对着镜子练习。“我们就是想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让大家看到蒲剧不仅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有我们年轻人的创新和坚守。” 王浩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
而《银屏公主》之所以能成为 “爆款”,更离不开第 36 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暨第四届蒲剧艺术周这个优质平台。本届文化节以 “关公精神・蒲韵风华” 为主题,从 9 月 19 日到 25 日,为期七天的时间里,蒲景苑、运城大剧院等多个场馆上演了《关公与貂蝉》《王宝钏》《忠义千秋》等二十余部经典蒲剧剧目,还有蒲剧名家讲座、戏曲进校园等配套活动。主办方不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推广,还推出了 “惠民票价”,最低 20 元就能买到一张演出票,让更多普通观众有机会走进剧场感受蒲剧的魅力。“以前觉得看戏曲是老年人的事,这次陪爸妈来看《银屏公主》,没想到自己也被圈粉了,下次有蒲剧演出我还来。” 一位 95 后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
![]()
据统计,本届蒲剧艺术周期间,累计吸引观众超过 5 万人次,其中 30 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达到了 35%,比上一届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而《银屏公主》作为压轴剧目之一,更是一票难求,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围着演员索要签名、合影,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了解蒲剧的历史。“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蒲剧,我们特别开心。”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景雪变说,“传统戏曲不是‘老古董’,只要我们能找到与时代接轨的方式,就能让它活起来、火起来。”
![]()
其实,《银屏公主》的火爆,不仅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是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 “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 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剧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但如何让传统戏曲真正 “破圈”,吸引年轻观众,一直是行业内面临的难题。而《银屏公主》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既要坚守传统,留住戏曲的 “根” 与 “魂”,又要勇于创新,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既要打造优质的作品,又要借助好的平台进行推广,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喜欢上传统戏曲。
![]()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 “忠义仁勇” 的精神内核,而蒲剧艺术则是山西文化的 “活化石”,两者的结合,不仅让关公文化有了更生动的呈现方式,也让蒲剧艺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银屏公主》中银屏公主坚守的 “国法大义”,与关公的 “忠义” 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当年轻观众为银屏公主的抉择而感动时,他们不仅是在欣赏一部好戏,更是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
从蒲景苑剧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到社交平台上刷屏的好评;从外地观众专程赶来的热情,到年轻观众主动传播的热情,《银屏公主》的成功证明,传统戏曲从来都不缺魅力,缺的是被看见的机会。而关公文化旅游节暨蒲剧艺术周这样的平台,就为传统戏曲搭建了一个与观众对话的桥梁,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像《银屏公主》这样的好作品出现,期待蒲剧艺术能走出山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更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为传统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基因,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它、热爱它,它才能真正 “活” 在当下,“传” 向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