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念 持续发声 欢迎关注】
西贝贾老板像个笨拙的差等生,被罗老师的“逻辑悖论”耍得人仰马翻。
![]()
![]()
我们一起来做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辩士普罗泰戈拉与他的学生伊纳塞拉斯签订了一份特殊的教学合同。合同约定:普罗泰戈拉教授伊纳塞拉斯法律知识,毕业时支付一半学费,剩余的一半待学生打赢人生第一场官司后付清。
不料伊纳塞拉斯毕业后并未从事律师职业,迟迟不付剩余学费。普罗泰戈拉等得不耐烦,将学生告上法庭,并当庭抛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二难推理:
“如果这次官司你赢了,那么按照合同约定(你打赢了第一场官司),你就必须付我学费;如果官司你输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必须付我钱。你无论是赢是输,这钱都必须付。”
请暂停往下阅读,假设你是学生伊纳塞拉斯,你怎么破局?
.
.
.
.
.
.
.
.
.
答案来了,伊纳塞拉斯青出于蓝,当场以同样的逻辑回敬:
“老师,如果我赢了官司,按照法庭判决,我不用付钱;如果我输了,按照合同约定(因为我没打赢第一场官司),我同样不用付钱。所以无论输赢,我都不该付钱。”
这场辩论陷入僵局,因双方都选择对己有利的条件构建推理,而合同条款与法庭判决两种标准优先级模糊,法官无从裁决。这就是逻辑史上著名的“普罗泰戈拉悖论”,亦称“半费之讼”。
![]()
西贝贾国龙答题不及格
两千年后,西贝贾国龙遇上了罗永浩老师。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西贝客服当即否认,创始人贾国龙随后强硬回应,强调“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甚至扬言起诉罗永浩。
![]()
罗老师预设前提,预制菜=不好=便宜,西贝瞬间陷入现代版二难困境:
若承认使用预制菜,则坐实“价高质次”的批评,冲击其“明厨亮灶”的品牌形象;若坚决否认,则面临消费者对“中央厨房预制工艺模式”的天然反感,被批“玩弄文字游戏”、“不真诚”。
贾老板作为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被罗老师的“逻辑悖论”锤子砸得眼冒金星火爆三丈,强硬回应,“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其品牌顾问“华与华”似乎也未能及时破局,同样被“逻辑悖论”套住了。
罗永浩随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则开放全国370余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却意外暴露“西蓝花24个月保质期”、“冷冻食材保质期长达18个月”等新问题,引发二次危机。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官方定义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模式并不等同于预制菜。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非现场从头制作、缺乏‘锅气’的菜品”即为预制菜。
![]()
贾国龙的应对失误
失误一,情绪化对抗取代理性沟通。
危机初期,贾国龙选择直接硬刚,声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甚至表示“大不了生意不做了”。这种将企业创始人直接推向舆论前线的做法,使品牌陷入更深的舆论漩涡。正如危机公关专家所指出的,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并非“纠正事实”,而是解决情绪。
更致命的是,贾国龙在私下聊天中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这些聊天截图流出后,彻底激化了矛盾。
失误二,纠缠定义忽视消费者感受。
贾国龙试图用“中央厨房模式非预制菜”的专业定义教育消费者,而消费者认知中“预加工=预制”是生活逻辑。这种认知错位让西贝的回应显得居高临下。当消费者发现西贝使用的海鲈鱼配料中含有多种保水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时,无论官方定义如何,在消费者心中这已不符合对“现做”的期待。
西贝的“技术性回应”被网友群嘲:“所以冷冻24个月的西兰花是‘现采现摘’?”虽然从科学角度看,西贝的冷冻有机西蓝花有可能比新鲜西蓝花更符合食品安全健康营养标准,但是消费者不是标准制定者,而是体验评判者,在信息不对称和情绪共振下,消费者的不满被点燃了。
失误三,开放后厨准备不足酿成二次危机。
西贝宣布开放全国后厨本意是自证清白,却因准备不足反而暴露更多问题。员工在镜头前“知无不言”,说的话与企业的声明前后矛盾;媒体搜寻到的证据对西贝十分不利。这些加剧了信任危机。
这恰如伊纳塞拉斯对普罗泰戈拉的反击——本想解围却不慎陷入更复杂的质疑。
有分析认为,西贝的应对是一场公关灾难。
9月15日的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略带“抖机灵”风格的表述,放在平时可以是营销互动,在危急关头被解读为企业对消费者的居高临下和傲慢,这种姿态进一步拉大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
插曲:一句哲学名言的田间回响
耐人寻味的是,罗永浩与另一位新东方背景的公众人物董宇辉颇有渊源,两人均曾是新东方教师。一个是“行业冥灯”,干企业不行,干企业很行,隔三差五调侃俞敏洪“铁公鸡”。所谓“头顶三尺有罗君”,方舟子西门子,遇到罗君完犊子。另一个被“丈母娘粉丝”誉为“天选之子”一己之力挽救了东方甄选,却分家独立,粉丝们对老东家怨恨难平。
两个人对于俞敏洪,前者是亲力亲为,火力全开,后者是惜字如金,粉丝上阵。不知道俞敏洪面对这对风格迥异的同门作何感慨?
![]()
董宇辉曾回忆,大学毕业面临择业时,他在田间与父亲对话。那位陕西农民父亲拄着锄头,说出了一句古希腊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得不佩服董宇辉的爹真牛逼,思想高度配得上做“天选之子”的爹,他告诉儿子“影响人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工作”。
这句话正是普罗泰戈拉的哲学主张。而如今,普罗泰戈拉的后继者们在商业社会中,继续演绎着逻辑与现实的复杂博弈。
![]()
困局的本质与破局之道
西贝试图通过传统公关手段化解危机:开放后厨、发布致歉信、承诺调整工艺。然而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表述,反而加剧了消费者对立情绪。
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跳出“是不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直面消费者真正的关切:花的钱到底值不值。
如同古希腊悖论的解法不在逻辑层面纠缠,而需明确规则优先级一样,西贝们需要从“辩解定义”转向“展示价值”:透明化食材溯源过程、清晰解释成本构成、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品质。
商业终局,逻辑之外,更是人心。
普罗泰戈拉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当代商业社会有了新注解:消费者的感知就是终极尺度。
二难推理在逻辑上或可破解,但在商业世界,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辩论输赢,而在于理解并回应人心所向。两千年前的逻辑谜题提醒我们:规则可以辩论,定义可以争论,但信任一旦失去,再完美的逻辑也难重建。
当餐饮业工业化成为趋势,当中央厨房与预制技术普及,诚实或许比任何公关话术都更为有力。因为商业的本质,终究不是概念的争论,而是价值的创造与信任的建立。
![]()
财经、科技、互联网、民生、认知,方法论,
跳出信息茧房,持续知识分享和观点输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