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的人,总喜欢挂在嘴边两个词:观察和洞察。
这两个词,看起来很像,但其实差别巨大。
观察,是用眼睛;洞察,是用心。
观察只是“看见”,洞察才是“看透”。
为什么观察≠洞察?
观察是什么?
就是你看到消费者在商场里拿起一瓶饮料,又放下;你记录到用户在社交平台停留的时间;你发现某个产品卖得好。
这只是现象的记录。
但洞察要回答的是——为什么。
为什么消费者拿起又放下?是因为价格贵,还是因为包装看不懂?
为什么某个产品卖得好?是功能好,还是击中了用户的心理暗点?
很多人以为消费者买 SUV 是因为“大空间”,这是观察。
但真正的洞察是:买 SUV 的人,内心是想要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车身高、视野开阔,给了他们“我能保护家人”的心理暗示。
所以,洞察一定是带着“人性”去理解市场的。
洞察的关键不是问“消费者做了什么”,而是问“为什么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
“消费者不是要买电钻,而是要买墙上的那个洞。”
“消费者不是买化妆品,而是买美丽、自信和回头率。”
品牌的竞争,不是功能层面的比拼,而是谁更懂人心。
为什么很多企业停留在观察?
说实话,大多数企业并不缺数据,缺的是洞察。
每天的市场调研、用户反馈、销售报表,全是观察的数据,但很少有人能把数据背后的“人心”读出来。
我见过很多老板,拿着一份 50 页的市场调研报告,兴奋地说:“你看,我们目标用户 80% 都是 18-25 岁年轻人,他们喜欢潮流文化。”
但问题是: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吗?喜欢潮流文化的背后,是追求个性?是害怕落伍?还是想获得同伴认同?
如果你没有弄清楚动机,你的营销动作就可能南辕北辙。
这就是“掉进消费者全套”的陷阱。
消费者说想要便宜,结果你做了促销,却发现销量没起来。
为什么?因为他嘴上说便宜,但心里真正想要的,是“性价比”甚至“体面感”。
拼多多的崛起就是经典案例。
很多人以为它只是满足“便宜货”的需求,其实不是。
拼多多洞察到的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既想省钱,又想买得体面。
“百亿补贴”让他们买到品牌货,心理满足感远比“便宜”更重要。
所以,缺少洞察的企业,永远只能在表层徘徊,看似努力做了很多动作,但效果不佳。
好的洞察是什么样的?
我总结过一句话:
好的洞察,就是能让消费者说:‘它懂我’。
举两个例子:
1.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
星巴克洞察到人们喝咖啡的真正需求不是咖啡因,而是一个“第三空间”。
既不同于家庭,也不同于办公室,而是一个舒适的、社交的、带身份认同的场所。
它能把咖啡卖到 30 块一杯。
2. 江小白卖的不是酒
江小白洞察到,年轻人喝酒不是为了解闷,而是为了表达情绪。
所以它的瓶身文案,每一句都像朋友圈文案:“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这一下,就打穿了年轻人的心。
洞察的力量,就是让产品不只是功能,而是承载情感。
如何训练自己的洞察力?
很多老板会问:“那洞察该怎么做?靠灵感吗?”
并不是,洞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一套方法论。
我总结过几个训练洞察力的路径:
1、不停地问“为什么”
看到一个现象,不要急着记录和下结论,而是连续问自己三遍“为什么”。
比如:
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看长视频?
因为没耐心。
为什么没耐心?
因为信息太多,选择太多。
为什么信息太多会导致没耐心?
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更好的,所以不愿意把注意力长期停留在一个内容上。
这就是洞察的过程。
2、看人性的需求,而不是市场的声音
市场的声音有时是假的,人性才是真实的。
消费者嘴上说要健康,但夜里照样点奶茶;嘴上说要省钱,但看到苹果新款还是会忍不住买。
这说明,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言语之间,有巨大落差。
真正的洞察,要抓住人性底层的需求:安全感、归属感、体面感、被认同感。
3、多跨界观察
洞察不能只盯着一个行业。
比如餐饮老板去看时尚行业,就会发现他们玩“联名”的手法特别适合复制。
跨界能帮助你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缝隙,这就是洞察的“增量”。
洞察就是撬开市场的杠杆
市场看似成熟,但永远有机会。
就像《战争论》里讲的:敌人再强大,也一定有弱点。
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这个破绽。
比如瑞幸和库迪的咖啡大战,很多人觉得是“价格战”。
其实瑞幸的底层洞察是:年轻人喝咖啡不一定是为了味道,而是为了‘每天要有一杯咖啡’的生活方式感。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通过“9块9”活动,把喝咖啡变成一种“刚需习惯”。
所以,当你拥有洞察时,就拥有了撬开市场的杠杆。
我做了这么多年营销,最大的体会就是:
观察让你知道市场现在是什么样,洞察让你知道未来会往哪走。
很多企业倒下,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始终在表层打转,从来没有真正触达消费者的心。
你可以有钱、有人、有渠道,但如果你没有洞察,你所有的动作都只是战术勤奋。
反过来,如果你有洞察,即使资源有限,也能四两拨千斤。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
在今天的竞争环境里,洞察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观察让你看见世界,洞察让你读懂世界。
观察解决“眼前的问题”,洞察解决“背后的逻辑”。
做品牌,不是让消费者记住你,而是让他们感受到:
“你很懂我。”
因为,当消费者觉得你懂他时,他就会选择你。
这,就是洞察的终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