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刷到北大俞孔坚教授遇难的消息,心里堵得慌,这位搞生态景观的泰斗,一辈子研究“怎么让人类活得更安全”,最后却栽在了一架比他还大5岁的“老爷机”手里。
这事看着是个意外,往深了扒才发现,里面全是通用航空领域藏了几十年的猫腻。
![]()
1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补个背景:俞孔坚不是普通教授,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是他一手创办的,“海绵城市”这个火遍全球的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
62岁的人了,还跑到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纪录片《海绵星球》,想呼吁保护这片快被牧场吞掉的“地球之肺”。
他出事前发的最后一条里,还踩着泥地跟拍牛群,念叨着“再不加保护,五年后这儿就剩农田了”。
谁能想到,这段3分钟的影像成了遗言,当地时间9月23号深夜,他坐的塞斯纳175小飞机在降落时突然复飞,然后一头砸进沼泽,爆炸起火,机上4个人没一个活下来。
救援人员折腾了9个小时才到现场,因为飞机烧得太彻底,最后只能靠DNA认人。
北大的官网立马变了黑白,巴西总统卢拉都发了悼念,说他的理念“启发了全球”,可再隆重的哀悼也换不回人,
![]()
2
大家最挠头的问题是:为啥顶尖学者的考察,会选一架1958年出厂的“空中古董”?
这架注册号PT-BAN的飞机,比俞教授还大5岁,停产都快70年了。
这里就得说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门道:咱们平时坐的民航客机是“商业航空”,有严格的退休年龄,一般25年就差不多了;但俞教授坐的小飞机属于“通用航空”,管得那叫一个松。
巴西这事儿更离谱,涉事飞机早被明确标注“不能夜间飞”,因为它连基本的夜航仪器都没有,结果飞行员愣是半夜起飞了。
![]()
更魔幻的是,这飞机2019年还因为非法当“空中出租车”被吊销过执照,今年2月刚恢复飞行资格就敢接活儿。
这操作搁商业航空里,公司早被吊销执照了,可在通用航空领域,居然成了常规操作。
为啥会这样?核心还是“钱”闹的,新的小飞机动辄几百万美元,二手老飞机十几万就能拿下。
像巴西当地接考察、拍摄业务的小公司,用老飞机能省一大笔成本,利润直接翻倍。俞教授的拍摄团队大概率是图便宜,没多想这背后的风险。
但老飞机的风险根本藏不住,金属这东西跟人一样,老了就会“疲劳”,在热带湿地的高温高湿环境里,机身腐蚀得更快,就算表面换了零件,里面可能早裂了细纹。
更要命的是,这架塞斯纳175连个防撞预警都没有,全靠飞行员手动操作,遇到复飞这种突发情况,容错率基本为零。
![]()
3
俞教授的悲剧不是个例,资料显示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通用航空的事故率是商业航空的10到15倍,其中老飞机背了30%的锅。
但比飞机老更可怕的,是整个行业的“摆烂”,先说说监管有多水。
巴西的年检机构跟闹着玩似的,只要给钱,就能给“边缘合格”的飞机开绿灯,甚至帮着伪造维修记录。
这事儿放国内也一样,2024年民航局抽查,12%的通用航空飞机都有维修记录不全、零件超期服役的问题,只是没出大事没人管。
再看飞行员资质,开民航客机得练几千小时,还得定期考核,但通用航空的门槛低到离谱。
国内有航校甚至宣传“30小时拿证,所有运动机型随便飞”,实际上按规矩,想靠飞行挣钱得飞够65小时,还得有商业执照,可业内人都知道,“跟老板关系好,没够时间也能飞”。
这次巴西的飞行员,飞这型号老飞机的经验还不到50小时,出事一点不意外。
![]()
4
最坑的是应急保障,潘塔纳尔湿地那种地方,低空乱流多,气象复杂,可运营商连个专门的安全评估都没做,飞机上连应急通信设备都没有。
出事之后飞行员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完整,救援人员找了半天才到,就算有人活着也耽误了。
去年江苏苏州更离谱,一架观光直升机掉下来砸死了地面游客,查出来运营公司连办公场地都没有,注册地就在农田里,连资质都不全,属于典型的“黑飞”。
这种公司能合法运营,监管缺位到了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
俞教授的死总算把这事儿捅到了台面上,巴西副总统都表态要“彻底整改”,但光喊口号没用,得实打实解决问题。
首先监管得下狠手,不能再搞“只看状态不看年龄”了,美国FAA的办法就值得学:飞机超30年半年一检,超50年必须装现代航电系统,不然不准飞。
对那些造假的检测机构,直接吊销资质终身追责,看谁还敢放水。
然后运营商得把命当回事,像塞斯纳175这种早停产、零件都买不到的机型,就该直接划进“强制退役名单”。
别老盯着那点成本,用老飞机省的钱,够赔多少次事故?飞行员也得好好培训,特别是老飞机和偏远地区飞行的应急处置,真遇到事儿能救命。
![]()
5
咱们普通人也得自己留心,要是哪天要坐小飞机,别光看价格便宜,先问问机龄多少,查下运营商资质,看到那种浑身是锈的老飞机,给多少钱都别上。
科研机构、企业更得负起责,别为了省经费让员工坐高风险飞机,安全经费该花就得花。
技术层面也得跟上,给老飞机装个北斗定位、故障监测设备,地面能实时看到状态,有问题早预警。
再建个全球安全数据库,把所有事故案例、维修记录都录进去,别让同一个坑摔两次。
俞孔坚教授一辈子都在研究“人与自然怎么共生”,最后却因为人类自己搞出来的安全漏洞没了命,这事儿想起来就让人难受。
他常说“景观是生存的艺术”,可连基本的出行安全都保障不了,谈何生存?
![]()
这场事故就像给所有人敲了个警钟:通用航空的便利不能建立在人民之上。
那些为世界探索、为未来奔走的人,理应得到更安全的保护。67岁的老爷机摔了,但它撕开的安全黑洞,得赶紧补上。
不然下次出事,可能又是另一个“俞孔坚”,到时候再哀悼、再整改,又有什么用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