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圆方的第1303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可收听音频)
01
昨天圆方写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文章里面说:
很多时候我们在过去十年,二十年,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上,似乎是不同的经历,犯了不同的错误。
但是抽离来看,其实问题的底层逻辑可能都是都是一样的。
因为“老天反复给你出同一道题,说明你一直没做对。”
文章后面有一位小伙伴留言问了一个问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来自一个中年焦虑症患者,一年多强制试着让自己改变思维,每次坚持几天,思维就惯性回归,作者有什么好办法?
看到这位小伙伴的留言,特别能理解这种感受。
这种“强制改变”却不断被“惯性拉回”的挣扎,恰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路上共同的困境。
今天圆方就给大家分享一个解题思路:
分清楚什么是执着,什么是执念。
02
当你人生中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当年反复陷入一种困境,当你努力了很久也没有得到结果,你是否能分清:
自己是在“执着”
还是陷入了“执念”?
我们先从字源上探究。“执”,甲骨文像一人双手被枷锁束缚之形,本义是“捕捉”、“握住”,引申为“坚持”、“固守”。
这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控制力。
而真正的分水岭,在于“执”之后所跟随的那个字。
执着,重在“着”。
“着”,有附着、落点之意。
它像一个锚点,是稳定的,是行动的姿态。
所谓“执着”,是看准了一个方向、一个价值、一个目标后,将自己的全部心力“附着”其上,稳稳地扎根,持续地行动。
它关注的是
“我当下正在做什么”
“我是否在朝着目标前进”
“我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是否更精进了一分”。
这是一种向内求的功夫,求的是行动本身的质量,是努力的过程,是自我的锤炼。
如同匠人打磨一件器物,他的“执着”在于每一次雕刻的精准、每一次打磨的用心?
至于这件器物最终被谁欣赏、卖出何种价钱,那是水到渠成的后话,并非他执着的核心。
执念,困在“念”。
“念”,是心中的想法、念头、预期。
它飘忽不定,是思维的造物。
所谓“执念”,是内心深处死死抓住某个特定的结果或预设的蓝图不放。
它关注的不是行动,而是
“事情为什么还没达到我想要的样子?”
“别人是否如我预期般对待我?”
“我付出了,为何没有得到回报”。
这是一种向外求的渴求,求的是外界符合自己的心意,是环境顺应自己的预期。
当现实与“念”不符时,痛苦、焦虑、自我怀疑便汹涌而来。
这就像一个人紧紧攥着一张旧地图,却愤怒于眼前的风景为何与地图标注的不一样,而不愿去看看真实的路。
03
所以,那位感到“惯性回归”的小伙伴,或许可以审视一下:
你“强制自己改变思维”时,那份用力,是投向了哪里?
如果焦点是
“我必须立刻变成一个不再焦虑、思维敏捷的成功者”这个结果(念)
那么任何一丝旧的思维回潮,都会被视作巨大的失败,从而引发挫败感,这股负能量恰恰会强化惯性,让你更快地回到旧有模式。
这是在用“执念”对抗“惯性”,如同以石击水,波澜更大。
但若能将焦点转向行动本身(着)
我们不要求自己一天之内换一个人,只问自己当下这一刻能否做得更好一点。
这份对微小正向行动的“执着”,看似缓慢,却如滴水穿石,日积月累,便能悄然重塑思维的河床。
执着,是“尽人事”的从容;
执念,是“求结果”的紧绷。
所以,希望每位有同样困惑的小伙伴能跋涉中学会欣赏风景,在耕耘中体会成长。
当我们放下对果实的执念,转而对过程怀抱执着,那份曾让你焦虑的“惯性”,自会化作从容前行的深沉力量。
与君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