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关于法语的冷知识——法国人形容一件事难到头疼时,会说“C’est du chinois”!
直译过来的就是:“这也太中国人了”!
别急,这句话并不是贬低,实际意思是“这件事特么也太难了”,跟咱们说“你怎么晒得跟个非洲人一样?”一个味儿。
![]()
有意思的事,这句法国俚语并不是现代玩梗,据法语文化研究学者的考证,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
这句话的源头得追溯到17、18世纪,那时候欧洲正刮起一股“中国风”,但由于很多法国人对神秘的中国并不了解,所以潜意识里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想象总带着一些“距离感”——他们对中国充满“东方想象”,觉得这片土地神秘又高深。尤其是汉字,象形结构看着就跟画画似的,笔画还密密麻麻,欧洲人瞅着根本摸不着头脑,“看不懂”的印象直接刻进了文化记忆里。
久而久之,“中国的”就和“难懂的”划上了模糊等号。
翻看《法语俗语词源词典》,里面提到19世纪初法国街头已有人用“chinois”(中文/中国的)代指“复杂到离谱的东西”。比如有人拆不开钟表,会吐槽“这玩意儿简直是chinois”,意思就是“这破玩意儿难搞得像天书”,跟咱说“这东西比奥数题还难做”一个逻辑。
![]()
有意思的是,类似情况在很多欧洲国家都有,例如如果德国人觉得某事很奇怪,或者不确定是否应该相信某事时,他们会说:Es kommt mir spanisch vor.(我感觉这是西班牙语)
那么西班牙人又会怎么说呢?在他们完全听不懂某件事的时候,他们会说:Esto me suena a chino. (这听起来像是中文)和法语中的表达一样:C'est du chinois!
![]()
中文确实是一种难以学习、难以理解的语言,对此大部分人都表示赞同,
咱们中国人也有类似的“神操作”。中国人在觉得某事很奇怪时会说:这听起来像火星文。似乎对中国人来说,地球上没有一种语言是足够复杂的。
再比如要是有人办事不靠谱、活得太松弛,中国人可能会调侃一句“这也太法国了”——当然并不是黑法国,而是觉得他们那种“咖啡配面包、迟到不着急”的调调,和咱习惯的“赶进度、求稳妥”的反差太大,慢慢就成了带点玩笑的标签。
说到底,这都是不同文化初次接触时的“认知惯性”。17世纪欧洲人没咋见过汉字,自然觉得难;现在咱对法国人的印象,也多来自影视里的浪漫松弛。就像有人第一次见榴莲,会觉得“又臭又怪”,其实不是榴莲的问题,而是没摸透它的“脾气”,文化标签也一样,藏的都是“没太懂,但先记个大概”的小误会。
![]()
有网友在论坛分享,自己法国留学时,老师讲题讲到复杂处突然说“C’est du chinois”,全班中国学生集体愣住。后来解释清楚了,大家反而笑作一团——“原来在法国人眼里,咱们的文化这么‘难’?”
还有人补刀,“那他们要是见着文言文,不得直接说‘这是chinois中的chinois’?”
不过也有人较真,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刻板印象”,法语老师一般会解释,现在说“C’est du chinois”更多是习惯性俗语,没恶意,就像咱说“太法式”时,也不是真觉得法国人不靠谱。但碰到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的人,可能真的会误会,所以现在有些年轻人会换种说法,比如“C’est compliqué comme tout”(这难成狗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他国文化代指某种特质”的表达,在很多语言里都有。比如英语里偶尔会说“it’s all Greek to me”(这对我来说就是希腊语),意思是“完全看不懂”,和法语的“chinois”异曲同工。说白了,都是把“陌生的、没接触过的”等同于“难的、搞不懂的”,本质是人类认知的小偷懒。
更关键的是,随着文化交流变多,这些旧说法也在悄悄变。现在法国年轻人里,知道“chinois”这个用法的人在减少,反而更多人会说“ça me sort les cheveux”(这让我头发都掉光了)来形容难。
中国这边也一样,现在说“太法国人了”的人少了,毕竟大家慢慢知道,法国人也有雷厉风行的一面,松弛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
笔者翻阅了一些早期中法交流的资料,发现17世纪法国传教士来中国,回去写的信里还夸汉字“像艺术品”,只是后来普通民众没机会深入了解,才慢慢简化成“难懂”的标签。就像咱以前觉得“外国月亮比较圆”,真去了国外才知道,哪儿都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文化滤镜一碎,刻板印象自然就淡了。
说到这儿又想起个事儿——有个法国博主学汉字,刚开始吐槽“笔画太多记不住”,后来学习了象形文字和汉字的关系以后,慢慢练书法居然上瘾,还在视频里说“原来chinois不是难,是我没找对打开的方式”。
网友回一句:“那你试试学写‘齉’字,保证让你知道啥叫‘真·C’est du chinois’~”
有网友觉得,类似误解只是文化交流的小趣味,留着挺有意思,也是中外关系的“破冰话题”。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善意的趣味,才增加了相互交流的动力。但也有人觉得,刻板印象不管好坏,都该少点再少点。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这种流传200年的“文化梗”,是该笑着接受还是慢慢改掉?
引用来源
1. “C’est du chinois”词源的相关考证
2. 《法语俗语词源词典》(19世纪初法语口语文化及俗语演变条目)
3. 法国传教士书信记载(节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