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刘震云曾说过,《卖炭翁》是白居易笔下最出彩的诗,诗中之悲凉,照见人生疾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尼采也曾言:“你们走过了从虫到人的道路,你们内心中有许多还是虫。从前你们是猿猴,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还更加是猿猴。”
身体是人了,灵魂却仍旧停在兽性里。
冷漠、残忍、漠视他人,就像一种未褪尽的兽毛,紧紧根植、裹在人心深处。
9月24日,封面新闻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重庆万盛,一位拄着拐杖、背着沉重背篓的老人,在等公交车。
车来了,老人立刻起身,用拐杖示意。
可当他正弯腰去背起那篓子的时候,公交车却发动了,扬长而去。
旁边还有热心路人呼喊,可司机没有回头。
老人的动作慢,背篓沉重,年纪已高,这一切都写在画面里。
公交公司最后的回应是:
司机被开除了,行政处罚也下了。
咱们说一下,公交车不是出租车,不是你愿意停就停、不愿意停就走的生意。
它是公共交通,意味着“公共”:
这两个字,是信任和保障。
老百姓等公交,不是赌运气,而是相信这个系统会正常运作。
拒载,特别是对一个老弱病残乘客的拒载,就是对公共性的破坏:
你弱,你慢,你不合群,你就可能被抛下。
背着背篓,每一步都可能是艰难。
被抛下那一刻,或许是一种彻骨的无力,而这种无力,就是伤害。
说实话,如果是因为紧急情况,司机没注意到老人,那还情有可原。
但视频显示,司机知道有人示意,旁边也有人呼喊。
司机没有理会。
这不是疏忽,而是冷漠。
冷漠意味着,你已经把对方当成“不值得停”的人。
是的,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其实并不轻松。
要赶点,要守班次,要面对乘客的各种情绪,还要背负企业的考核指标。
在这种高压下,有些人心里只剩下“快点走、别出事”。
对乘客的同理心,慢慢被磨没了。
但这不是为司机开脱,因为冷漠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有时往往是制度和环境催生的。
公交公司是什么态度?
报道里可以看到,当记者去问,工作人员说:“不作任何回复。”
好一句不作回复。
企业躲在制度背后,把责任推给一个司机,开除、处罚,算是交差。
可真正该检讨的,是企业有没有把“服务意识”当成培训重点?
有没有在管理上鼓励司机为弱者多等一会?
当企业的导向是“效率第一”,司机自然不敢“浪费时间”去等一个老人。
久而久之,冷漠就成了行业文化。
我们再退一步说。
如果一个老人不依赖公交,他完全可以不坐。
可为什么他要去?
因为他没钱打车,没体力骑车,公交是他最后的选择。
公交车对于很多老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需。
一旦连公交都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还能去哪?
这件事之所以让人心酸,不只是因为画面触动人心,而是因为它映射出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处境:
被嫌麻烦、被视为累赘、被边缘化。
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司机个人有没有良心,而在于制度能不能为善良创造空间。
如果制度奖励的是快,司机自然会选择快;如果制度允许的是冷漠,冷漠就会蔓延。
比如,企业考核里明确:
遇到老人、残障人士,允许多等,甚至鼓励司机下车帮一把。
车内车外安装提醒机制,有乘客示意,司机必须确认。
培训时不只是讲“安全”,也讲“尊重”。
只有这样,善良才能成为司机的本能,而不是冒险。
公共文明的核心,是把“照顾弱者”当成常态,而不是例外。
老人、孩子、残障人士,不该成为麻烦,而该成为我们制度优先照顾的对象。
公交司机、地铁安保……都该有基本的同理心。
这不是额外的要求,而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开除司机,处理公司,这些是必要的,但不够。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去反思?
每一次冷漠事件,都是一次提醒。
别让效率凌驾于人性之上,别让制度只剩下规章,而忘了初衷,别让弱者在公共空间里无处可去,这便是今天我想要表达的。
“司机该不该被开除”,那只是表层答案。
人和兽的区别,从来不在于力气大小,而在于能不能伸出手、能不能停一下脚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