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总是孤独而矛盾的。
就像鲁迅说过:“人最痛苦的,不是梦醒后无路可走,而是醒后发现没有同行之人。”
确实如此,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甚至开始对人性有着莫大的透彻认知之后。
然后就会发现,人性当中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开始沉默选择一种独处、独行的人生活法。
因为人心一旦慢慢变冷,就像开水哪怕不是一下子凉的,可在一次次没人添柴的情况下,也会回归平静。
最终,沉默了,看开了,放下了,释怀了。
失望多了,就不想说了
很多时候,与其多嘴,不如沉默。
毕竟,哪怕你说得再多,可对方若是听不懂,那也是白搭。
春秋时期,泄治是陈灵公的忠臣。
他曾三次劝谏国君不要与大臣妻子私通,但每次都被敷衍。
最后一次,他站在朝堂上静静看着眼前那些荒唐的场面,一言不发。
三天后,他被奸臣杀害。
人心冷了,那就真的哀莫大于心死。
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真心要给懂的人,热情要给对的人,信任要给好的人。
与其对牛弹琴,不如保持沉默,这样反而能稳住自己的内心,平衡心理。
接下来,跟任何关系都要保持距离,也不能过于期待,顺其自然,才能行稳致远。
伤害深了,就不愿争了
很认可这句:争吵需要两个人,沉默一个人就够了。
确实,一个人的沉默背后,可以说是成熟的自然规律,也是一个人心冷之后的无奈选择。
唐代名将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但后来却遭宦官鱼朝恩的陷害。
第一次他据理力争,第二次他上书辩解。
到了第三次,他只是笑了笑,不解释,不辩解,而是平静地继续整军备战。
《增广贤文》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有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此,对于是非也好,对于恩怨也罢,我们静静看待就好。
很多麻烦都是话多惹来的,不如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
如此,不要相互伤害,更不要让自己因为心不甘,气不过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成年人的沉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得不认输,而是看透了。
心门关了,就不期待了
其实,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过是哀莫大于心死。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太子元恂曾偷偷跑回草原。
被追回后,孝文帝问他为什么。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只是低头沉默,再也不说心里话。
最后被赐毒酒时,他也依然一言不发。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在极其痛苦的时候,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甚至无力。
可以说,最悲哀的是心死,身体死亡倒是其次的。
当一个人连解释都觉得多余,甚至觉得更为痛苦的时候,那是真的寒心了。
人性的终极沉默,是在自己心寒后的最体面的告别。
这个时候,不是自己不想说,而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也不是不愿争,是争了也没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