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红化学校 任 远
我的家乡,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名字里便带着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单是“孝义”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咀嚼半晌。它不像有些地名,源于山水或方位,它直接源于人心,源于一种世代相传的德行准则。而将这抽象的“孝义”二字,化作舌尖上一抹具体、温润的甜香的,便是涝池岸边的醪糟了。
醪糟,关中人家常有的饮品,本不稀奇。但孝义的醪糟,似乎总比别人家的多一份醇和与绵长。这秘密,大约就藏在那“涝池岸”三个字里。我总想象着,许多年前,镇上的先人们择水而居,那方涝池,便是聚拢烟火气的地方。女人们在岸边浣衣,孩子们在水中嬉戏,而那一瓮瓮等待发酵的糯米,便在这湿润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空气里,静静地呼吸。涝池的水汽滋养了空气中的微生物,也仿佛滋养了那一粒粒饱满的米,让它们转化出的酒酿,格外地汁液清亮,甜而不腻,酒香含蓄。
这醪糟的制作,本身就是一幅孝义之道的缩影。你看那精选的圆糯米,需经过一遍遍耐心的淘洗,如同为人子女,对父母的奉养,要的便是那份不厌其烦的细致。上甑蒸米,火候的把握是关键,急不得,也慢不得,正如孝行,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温暖与长久的坚持。最妙的便是拌曲发酵的过程,那小小的酒曲,是点化平凡的魂魄。将它均匀地、温柔地拌入晾凉的米饭中,然后封入陶瓮,覆上棉被,给它以最妥帖的温度。这像极了父母对幼子的哺育,也像极了晚辈对长者的呵护,一切的爱与责任,都在这无声的等待与守候里慢慢酝酿,直至瓜熟蒂落,满室生香。
于是,孝义的醪糟,便不止是解渴的饮品了。它成了生活的药引,情感的纽带。镇上的老人,若是脾胃虚寒,食欲不振,一碗温热的醪糟冲蛋花下肚,额上便会渗出细密的汗珠,肠胃也顿时熨帖起来。它不似药石那般猛烈,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谁家媳妇坐月子,醪糟更是必不可少,它被视作补气养血的佳品,那甜甜的滋味,似乎能冲淡生产的辛苦,带来新生的喜悦。若有远客临门,或是逢年过节,主人端上一碗冰镇的醪糟,沁凉的甜意瞬间驱散旅途的劳顿与夏日的暑气,所有的情谊,便都融化在这碗琥珀色的琼浆里了。
小时候,我常在夏日午后,跑到镇上的醪糟铺子。铺主是位慈祥的阿婆,她用的还是那种厚实的蓝边海碗。舀起一勺醪糟,连汁带米,倒入碗中,再兑上刚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碗壁立刻凝起一层白蒙蒙的雾气。我捧起碗,咕咚咕咚喝下,那清甜冰冽的感觉,能从喉咙一直滑到心底,是整个童年里最透彻的凉爽。那时只知味美,如今回想,那碗醪糟里,有阿婆看着孩子时慈爱的目光,有邻里街坊坐在树下的闲话家常,更有孝义镇这个名字背后,那份敦厚、质朴的温情。
涝池岸的醪糟,是孝义镇的魂。它用最平凡的米与水,讲述着“孝”的耐心与“义”的醇厚。那甜,不是浮于表面的糖精的甜,是米粒在时光中转化出的、内敛而深厚的甘醇。每尝一口,都仿佛在提醒着离家的游子:无论走多远,故土那份基于人伦的温暖,始终如初,从未改变。这碗醪糟,便是流淌在孝义人血脉里的乡愁,甜丝丝,沉甸甸,回味无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