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启动仪式现场。黄胜高摄
9月以来,广西德保县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契机,紧紧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主题,创新构建部门联动、资源下沉、数字赋能、民生导向的科普工作新机制,通过百名科普志愿者“五进”服务、多部门协同推进医疗、教育、农业三大专题科普活动,在八桂大地上掀起科普热潮,为基层科普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径。
机制创新:多部门联动构建“大科普”格局
9月4日,在德保县民族文化中心南门广场上,100名科普志愿者庄严宣誓,正式拉开全国科普月八桂科普大行动德保县活动序幕。这支由全县各机关单位青年干部职工组成的科普队伍,不仅服务于科普月期间的活动,更将成为长期服务当地的科普中坚力量。
德保县突破传统科普工作单部门作战模式,由县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整合人社、卫健、教育、农业等30多个部门资源,构建了“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大科普格局。这种多部门协同机制在医疗护理员培训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县人社局、卫健局、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实现“培训-认证-就业”全链条服务,有效缓解基层护理人才短缺问题。
资源下沉:“科普五进”直通基层“最后一公里”
德保县突出民生导向,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直达基层。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钱学森书屋”“小平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科普课堂普及前沿科技知识。针对农业县特点,组织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种植养殖培训,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9月18日,在城关镇德福社区举办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聚焦本地柑橘、百香果两大特色产业,由高级农艺师系统讲授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涉农惠农政策,实现“专家+农户”“政策+需求”精准对接。
数字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开拓科普新路径
德保县积极探索数字化科普新形式,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9月19日,县科协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面向全县34所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及科技教师进行教学展示。
活动设置低年级乐高搭建与高年级Scratch编程两节示范课。“自制小车比远”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机械原理,“小青蛙过河”编程任务培养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能力,兼顾趣味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师提供可推广的教学案例。
现场还举行了AI科普教材赠书仪式,为教师后续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德保县将持续推动跨校教研与课程共建,通过校际协作与资源共享,构建从课堂到课外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助力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服务民生:科普与就业产业深度融合
德保县创新探索“科普+”模式,将科学传播与职业技能提升有机结合。9月1日开班的医疗护理员培训是“科普+职业技能”融合的重要实践,14天的“理论+实操”双轨教学,将科学照护理念与健康知识贯穿全程,考核合格者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由多部门联合推荐就业。
这种“科普+就业+产业”新模式,实现了科普工作从“知识普及”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人才培养和区域发展。特别是在易地帮扶搬迁安置点开展的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据统计,整个9月,德保县开展百余场科普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初步建立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下沉、数字赋能的科普新机制。德保县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普工作只有与民生需求、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覃华湘 黄胜高)
![]()
德保县“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黄胜高摄
![]()
德保县人工智能大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现场向学员赠送AI教材。黄胜高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