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国绿证:畅行中国 走向世界”黄河流域绿证宣传推介会在济南举办。此次会议是绿证“1+N”系列宣传活动之一,旨在凝聚黄河流域九省(区)合作发展共识,更深层次促进绿证应用,推动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专家顾问、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王仲颖指出,我国正处在能源转型“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风电和光伏发展已势不可挡,满足了电量的需求、满足了能源转型的要求、催生了新型电力系统。
![]()
今年1-7月,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6.7亿千瓦,其中,风电5.7亿千瓦,光伏11.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57.9%;发电量约5.5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41.0%,较去年底提高了8个百分点。然而,可再生能源装机提升也带来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挑战。
在王仲颖看来,电力系统“双高”挑战主要体现在六方面:一是电力供需两端特性发生重大变化,风光发电“量”与“力”的有机衔接需要长时和跨季节储能技术;二是电力系统“双高”特征愈发显著,电力平衡需要一个缓冲带,更需要智能化的措施;三是电网尚未形成全面密集网格式电力输送海绵体,导致智能化的措施无用武之地;四是极端天气成为破坏安全“导火索”“倍增器”,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具备先进生产力;五是体制机制掣肘依然存在,源、网、荷与储融合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六是国际碳关税(CBAM)进一步加大绿色电力需求,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要与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建设同步增速。不过,他也表示:“可再生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是必然,技术创新融合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
展望“十五五”,王仲颖认为“十五五”是我国电力系统“新”“旧”转换的关键期。“十四五”以来我国电力供需整体宽松,但极端天气逐渐成为导致电力供需偏紧的主要因素,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时段性电力供需紧张局面,调节资源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将愈发重要。
“到2030年,电力系统总体调节资源需求在31亿千瓦左右,其中新型储能、需求响应等新型调节资源需求占33%;到2035年,电力系统总体调节资源需求在45亿千瓦左右,其中新型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技术(EV-V2G)、需求响应等新型调节资源需求占45%。”王仲颖表示。
新时期,以风光为主的电力系统中,供电与兜底、调节正在“分离”,风光更多的是电力“量”上的主体供应,供电“质”上的保障需要依赖源网荷储全面协同。变革过程中,电力系统面临系统性变革,需要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需求响应技术、先进储能技术、多能耦合技术、信息智能技术的全面协同发展。
针对电力系统的变革,王仲颖给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二是攻关关键技术瓶颈;三是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四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五是需求响应激励机制;六是加强跨省区协调机制;七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