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斤松茸,在日本能卖到三四千块,顶得上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可回到咱中国,不就是山里人采的普通蘑菇吗?这玩意能值几个钱?同样是长在土里的蘑菇,怎么到了日本就成了奢侈珍馐?
松茸这东西,是一种典型的共生菌,必须跟特定树种,比如赤松、铁杉、云南松的根系绑在一起才能活。它不能人工栽培,全靠自然生长,这就注定了产量稀少。
![]()
全球能稳定产出优质松茸的地方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中国西南(云南、四川)、朝鲜半岛、北欧部分地区,还有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的一些山区。
但别看产地不少,被日本市场追捧的,甚至是老外追捧的主要是日本本土产的“奥松茸”。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22年的统计,全国年产量已不足500吨,比三十年前少了八成以上。为啥越来越少?因为环境变了。酸雨、森林过度开发、气候变化,让适合松茸生长的原始林地逐年萎缩。
![]()
日本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严格,很多林区禁止随意采挖,合法采集必须持证上岗,还得按季节、按区域来,这就进一步压缩了供应量。物以稀为贵,这不是炒作,是实打实的供需关系。
很多人以为松茸就是松茸,哪还分三六九等?在日本,松茸有一套极其精细的分级体系。光是外形就有“棒状”“伞状”“弯柄”之分,香气浓淡、菌盖开合程度、表面泥土残留、有没有虫蛀,全都影响定价。
![]()
顶级松茸必须是未开伞、笔直如棍、表皮干净、香气浓郁扑鼻的那种,切开后肉质洁白紧实,放一块在房间里,满屋都是那种独特的松木混合泥土的清香。
这种标准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沉淀下来的。
日本人吃松茸,不炒不炖,讲究原味:炭火轻烤,撒点盐,一口下去,香气在嘴里炸开,那感觉就像秋天的山林直接搬进了喉咙。正因如此,他们对品质近乎苛刻。
![]()
反观国内虽然云南等地也产松茸,但多数走的是初级农产品路线,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个别一线城市的松茸菜品价格也非常昂贵,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但少数松茸因采摘时间过早、运输粗放,不少还没到消费者手里就已经开伞变软,香味大打折扣。
在日本,松茸从来不只是吃的,它还承载着季节感和仪式感,从短视频里看日本人大呼小叫地打年糕就能可见一斑,它们日本人是真追求仪式感。
![]()
每年9月到10月是松茸季,电视台会报“初茸入荷”,高级料亭要推出限量松茸料理,家庭主妇会专门去百货店买一小盒当礼物送人。
它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代表着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精致。这种情感附加值,直接拉高了它的市场定位。相比之下,咱们这边对野生菌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尝个鲜”“炒盘菜”的层面。
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松茸长得像小号的口蘑,猪拱地时经常能翻出来,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猪拱菌”。名字一俗,身价立马掉下来。但这不代表我们不懂欣赏。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国内高端餐饮也开始重视松茸,云南香格里拉的特级松茸出口价也能达到每公斤上千元,空运直达东京,可见只要品质达标,国际市场照样买单。
![]()
最后还得提一句贸易链的问题,日本虽然是松茸消费大国,但自产远远不够,每年要从中国、韩国、加拿大等地大量进口。不过进口货想进日本市场,门槛极高。
必须通过厚生劳动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多项检测,包装、溯源、冷链运输都有明文规定。即便如此,进口松茸在日本零售端的价格通常也只有本土松茸的一半左右。
![]()
为什么?因为消费者认“国产”,就像法国人偏爱本国葡萄酒,意大利人只愿意用本地橄榄油一样,日本人对自己山林里长出来的松茸有一种近乎执念的信任。这种品牌效应,不是靠低价拼销量能换来的。
咱们现在也在效仿,比如云南推行“松茸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尝试建立从采摘到出口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但要真正做到品质统一、品牌立得住,还需要时间和耐心,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