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咱生活的这颗蓝星每天都在偷偷“减肥”,不是少块土,也不是缺片海,而是连最不显眼的空气,它们在悄悄往外跑!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每天得丢将近一千吨大气,听着不多是吧?可架不住天天来。
这种现象从地球出生那天起就没停过。那它到底为啥留不住自己的空气?跑了这么多气,地球真的在变轻吗?
![]()
没错,地球确实在丢空气,也确实因此变得稍微轻了那么一丁点儿。但你要担心地球哪天变成个空壳子,那纯属多虑。这一千吨听着挺吓人,可跟整个地球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粒芝麻掉进了十吨西瓜堆里,压根儿不算啥。
地球总质量大约是6×10²⁴千克,也就是六十后面跟着二十四个零。你算算,一天扔一千吨,相当于六乘十的九次方千克,一年才三百六十多亿吨。就算这么扔上一亿年,总共也就扔出去三万六千亿吨,还不到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
所以咱地球别说“瘦”了,连体重秤上的指针都懒得动一下。再说了地球也不是光出不进,它也在“吃东西”:比如每天有上百吨的宇宙尘埃和陨石碎屑掉进来,多少能补点回来。
这叫收支基本平衡,顶多算个轻微代谢,离“消瘦”远着呢。
那空气到底是咋跑的?这事儿得从地球的大气结构说起。咱们头顶上的空气不是铁板一块,越往上越稀薄,到了五六百公里高的地方,已经稀得跟真空差不多了。在那种地方,气体分子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了,撞都不撞一下。
![]()
这时候如果有哪个分子碰巧跑得特别快,速度快到超过了地球的逃逸速度(每秒11.2公里),它就能彻底摆脱地球引力,一头扎进太空,从此一去不回头。这种现象叫“热逃逸”,主要发生在高层大气,尤其是氢和氦这种最轻的气体。
它们本来就轻,稍微一加热就容易飞出去,太阳紫外线一照,大气上层温度飙升,分子运动加快,跑路的机会就多了。另外还有种叫“溅射逃逸”的机制,是太阳风里的高能粒子撞上大气分子,把它们像弹珠一样撞飞出去。
![]()
特别是氧原子,在极区附近经常被这么“打”走。这些过程加起来,平均每天让地球损失约900到1100吨大气,其中大部分是氢,其次是氦和氧。
这些数据可不是估的,而是靠卫星观测和大气模型反复验证得出的,像NASA的TIMED卫星、欧空局的Cluster任务都长期监测过这些过程。
![]()
不过你可能要问了,地球都46亿岁了,这么一直丢,难道就没影响?其实有,但影响的是“质”而不是“量”。
真正关键的变化,是地球大气成分的演化。早期地球大气里全是二氧化碳、甲烷、氨气这些玩意儿,压根儿没法呼吸。
后来因为生命出现,蓝藻搞起了光合作用,慢慢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才有了今天这含21%氧气的好空气。而在这个过程中,轻气体不断逃逸,重气体留下来,大气整体变得越来越“重”:不是质量变大,而是平均分子量上升了。
![]()
换句话说地球虽然每天丢点儿气,但它丢的都是“轻包袱”,反而让大气变得更稳定、更适合生命生存。你看,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地球自我调节的一部分。
火星就没这本事,它个头小,引力弱,大气逃逸得太厉害,结果几亿年下来,空气全跑光了,地表水也蒸发完了,成了个干巴巴的红球。
地球要不是有足够大的个头、强磁场挡住太阳风、还有板块运动不断补充气体,说不定也得走上火星的老路。
![]()
有意思的是地球不仅会丢气,还会“造”气。火山喷发、海底热液口、生物活动,都在源源不断地释放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硫化物……这些新气体不断补充进大气层,形成一个动态循环。
地质学家估算,地球内部储存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巨大,足够维持大气几十亿年。而且地球的磁场就像一把巨伞,罩在整个星球上,把太阳风大部分挡在外面,大大减少了大气被剥离的速度。
要是没有磁场,地球大气可能早就被吹得七零八落了。这也解释了为啥金星和火星逃逸率比地球高得多,金星没磁场,又靠近太阳,太阳风猛轰。
![]()
火星不但没磁场,引力还小,留不住气是必然的。相比之下,地球简直是天选之子,尺寸、磁场、位置、生命活动全都刚刚好,才能把大气守得这么牢。
地球每天丢上千吨空气,听着挺玄,实际上不过是它漫长生命里的一点点正常损耗。就像人每天掉几根头发,不会秃;出汗脱水,喝口水就补回来了。地球有自己的节奏和机制,在亿万年的尺度上保持着惊人的稳定。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