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繁的眼睛就是标尺。”这是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里大家公认的一句话。
每天早上6点40分,质检员段志繁就开始了“盯质量”的一天。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上千个日夜的专注积累,让他成为车间的“好质量“的“标签”。
![]()
段志繁在工作现场。王思琪摄
好学,是他的第一个“标签”。
刚走上质检岗位时,段志繁面对着车间里的众多机型,每台设备涉及质量控制的参数多达上百项,想要全记住可不是件易事。那段时间,他穿梭在各个机台之间,一手拿本子,一手比对样品,不时向操作工请教,一点点把繁杂的标准和参数“刻”进脑子里。“参数是不变的,但问题是活的,只有自己摸透了,眼睛才会‘准’。”他说。
精准,是他的第二个“标签”。
如今的段志繁,只需一眼,就能从滤棒的外观、切口、手感等细微处判断出缺陷类型,甚至准确指出是哪个环节、哪台设备、哪个参数出了问题。他也能敏锐地捕捉到“隐患信号”,在次品形成前就提前介入。
一次,他在巡检时发现某批产品出现毛边,尽管仍在合格范围内,但他坚持暂停生产、追溯流程,最终发现是刀片组件出现轻微磨损。由于处理及时,避免了一批大规模质量偏差产品出厂。
担当,是第三个“标签”。
段志繁从不把自己局限在“检验员”的角色里。他常年主动牵头组织车间质量分析会,把典型缺陷案例做成PPT,结合实物样品给大家讲解如何肉眼预判、如何快速调整。他还参与了多个车间质量改进项目,提出的“先观形再触感,后核数据”三步检验法,被广泛推广应用于日常质检流程之中,有效提高了抽检效率和准确度。
“光自己看得准还不够,要让每个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段志繁说道。
如今,他依然每天清早到岗,穿梭在不同机台之间,耐心地向年轻人讲解如何“看出问题”。他相信,用心才能“看”出真正的好质量。(王思琪)
来源: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