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
正式落下帷幕
歼-20战机
响彻云霄的引擎轰鸣
“红鹰”飞行表演队
在空中绘制的心形航迹
回想起五天里的这些难忘瞬间
在许多市民的心中
这次盛会的“后劲儿”
还没有过去
![]()
而在这几天里
比战鹰飞舞的身姿更动人的
是发生在你我身边
那一幕幕的温情瞬间
观看战机表演的环卫工人
在战机的铁翼下遮阳的游客
在战士的怀中熟睡的孩子
展现着“人民空军”四个字背后
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这里是空军飞行员的摇篮
它应该是我们国家
最好的航空城市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运-20飞行员陈思麒这样说
是的
作为许许多多飞行员的
“第二故乡”
长春这座城市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
始终与人民空军的发展密切相伴

1946年3月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俗称“东北老航校”)
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
这所航空学校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
设立在通化的“老航校” 资料图片
面临着
敌军的轰炸、土匪的骚扰
严寒的天气、物资的短缺
这所航空学校
围绕着党中央
“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
这一伟大号召
开启了无比艰辛的创业历程
办学期间
东北老航校曾先后经历4次搬迁
1946年4月
从通化搬到牡丹江
1946年11月
从牡丹江搬到密山
1948年3月
从密山搬回牡丹江
1949年3月
航校从牡丹江迁到了长春
在那段物资及其短缺的岁月里
老航校人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
在残垣断壁之间
搜集大量物资
用废铜烂铁
将一架架破旧的飞机修补出厂
缺少航空燃油
就使用酒精作为替代
缺少运输汽车
就用马车运送飞机
用麻绳代替安全带
用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
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
人民空军的奠基者之一
常乾坤中将曾乐观地说
人推火车、马拉飞机
写到空军史中也是一大奇观
人民空军
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之下
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
多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
![]()
马拉飞机
![]()
用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 资料图片
航校迁至长春之后
条件虽然相较以往
有了很大改善
但依旧非常艰苦
飞行队员们
需要自己动手
用铁锹去修补破损的跑道
由于装满燃油的铁桶
用马车运输不便装卸
每次飞行之前
还需要几人配合
把铁桶横过来、放在地上
滚动着从营区运到机场
1949年11月起
7所航空学校先后成立
东北老航校的骨干力量
陆续输送到各个航校
和其他有关单位
从1946年3月1日
正式成立之后的三年多里
东北老航校
共培养了126名飞行员
24名领航员
322名机械员
以及88名
场站、通信、气象、仪表及参谋人员
他们在此后的岁月中
成为了建设人民空军的骨干力量
![]()
开国大典,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 资料图片
在开国大典上
他们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志愿军空军部队参战的指战员
大都毕业于东北老航校
5名空军一级战斗英雄中
有三名(王海、张积慧、刘玉堤)
出自东北老航校
首创人民空军
击落敌机先河的飞行员李汉
同样是东北老航校的学员
![]()
一级战斗英雄王海 资料图片
2004年6月
空军航空大学
由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空军第七飞行学院
和空军第二航空学院
合并组建
承接起“东北老航校”的使命
持续为国家
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航空人才
他们忠诚守护着
祖国的万里长空
也让长春这座城市
成为空军飞行员的“第二故乡”
几十年来
这所学校作为我国
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
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
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
始终赓续传承“老航校”精神
培养了大量军事航空人才
航天英雄
杨利伟、翟志刚
英雄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一大批先进英模
都从这所学校中走出
![]()
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
就绽放在长春这座城市
几十年所积淀的深厚底蕴中
2011年9月1日
长春大房身机场
迎来首届空军航空开放日活动
新成立的“天之翼”和“红鹰”
两支飞行表演队
与“八一”飞行表演队
首次同场献艺
开创了中国空军
向公众大规模展示的先河
此后
这一活动连续在长春举办八届
规模日益扩大
众多先进装备
也在这一活动中面向公众展示
2013年
我国自主研发的L-15飞机
与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歼-10A战机
面向公众展示
2016年
东北老航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轰-6K轰炸机
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
等众多明星武器
再次亮相盛会
2019年
人民空军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首届长春航空展
与庆祝人民空军成立七十周年
航空开放活动
同步举行
“长春航空展”
成为长春新的城市名片
![]()
2019年庆祝人民空军成立七十周年航空开放活动
而今年
为期五天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
更以99.6万观展人次的盛况
创下历届航展之最
这不仅是
战鹰列阵、重器亮相的空天盛宴
更是跨越山海的全民奔赴
是军民同心的深情约定
这片土地
从不缺乏关于飞行的记忆
几十年前
东北老航校的先辈们
用 “马拉飞机” 的执着
在这片黑土地上
播下中国航空的第一粒种子
那些在泥泞中拖拽战机的身影
那些在简易机舱里钻研的眼神
早已将航空报国的基因
融入血脉
从凌晨3点抢占机位的老者
到VR模拟跳伞中欢呼的孩童
这场盛会点燃的
是跨越年龄与地域的航空梦想
盛会大幕虽已落下
但那些萌发的梦想
正如种子一般
在这片见证过艰辛与荣光的土地上
在这座“最好的航空城市”中
悄然扎根、生长
来源:吉林文脉
编辑:张楠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统筹:张燕
![]()


点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