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1日在大丰野鹿荡拍摄的麋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新华社南京9月24日电(记者郑生竹、陆华东)记者24日从在江苏盐城召开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获悉,栖息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从1986年引进时的39头增至8500余头。
如今,这个保护区已成为世界最大麋鹿基因库,麋鹿繁殖率、存活率及年递增率均居世界首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写道:“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
俗称“四不像”的麋鹿曾在中华大地生活上百万年,是中国特有物种,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和营养功能完整具有重要价值。后因人类捕杀、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麋鹿种群逐渐稀少。至清末,仅存于北京南海子皇家鹿苑的数十头麋鹿因战乱流散到海外。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从英国动物园和公园中挑选了39头麋鹿赠送给盐城大丰保护、繁育。
1987年首次繁殖、1992年种群破百、2006年种群破千……经过当地政府、保护区的持续坚守与精心呵护,大丰麋鹿种群数量持续刷新纪录。
![]()
这是202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麋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盐城大丰地处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抵住开发“诱惑”、给麋鹿保留原生态的成长环境极具挑战性。随着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人力、物力投入,大丰麋鹿种群加速复壮,保护麋鹿已成全民共识。
英国乌邦寺庄园曾是麋鹿在海外的栖息地之一。“祝贺中国所有参与麋鹿保护的团队,你们共同缔造了麋鹿重生的伟大奇迹。”庄园十五世贝福特公爵受访时说,他父亲一直希望麋鹿能重返中国。
麋鹿种群扩张也带来了环境超载、部分植被退化等“甜蜜烦恼”。为此,保护区已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实验,向更多适合麋鹿生长的地方播撒生物多样性的“种子”。
“希望更多民众成为‘守鹿人’。”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说,尽管局部种群密度上升,但麋鹿整体仍属于濒危物种,保护区将持续为麋鹿种群复壮创造良好条件。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典范与自然奇观的汇聚地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黄海之滨,坐落着一片举世瞩目的自然保护区——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称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麋鹿这一珍稀物种的家园,更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以及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保护区概况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8000公顷,其中核心区2668公顷,缓冲区2220公顷,实验区73112公顷。其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56′至33°36′、东经120°42′至120°51′之间,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地貌类型丰富,包括滩涂、季节河、人工湿地、林地、芦荡、沼泽地和盐裸地等,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这里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海洋性气候与季风性气候交织,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沿革与重要地位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历史可追溯至1986年。当年,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从英国伦敦的七家动物园引种39头麋鹿,在保护区内开启了麋鹿回归原生地的保护之旅。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不仅成功扩大了麋鹿种群规模,还在麋鹿的回归引种、人工驯养繁殖和野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995年,保护区被列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3年成为“东亚—澳大利亚鸟类保护网络成员”;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区域名单;2023年,入选《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这些荣誉和地位的获得,充分彰显了保护区在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价值。
麋鹿种群:从濒危到繁荣的奇迹
麋鹿,这一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后因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迎来了新生。1986年引进的39头麋鹿,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繁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5年,保护区内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500头,其中野外麋鹿种群达3673头,约占全球麋鹿总数的70%。这一成就不仅使麋鹿从“红皮书”中退出,被列为珍稀物种,更成为世界麋鹿保护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保护区还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为麋鹿的长期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以麋鹿保护而闻名,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也令人叹为观止。保护区内拥有兽类20多种、鸟类285种、爬行两栖类27种、昆虫599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麋鹿、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等23种。此外,保护区还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栖息、觅食和繁殖。
在植物资源方面,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40多种,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类型多样,包括盐生草甸、盐土沼泽、水生植被、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抛荒地等。这些植物不仅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还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安全,大丰区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大丰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保护区通过“水田恢复+营造鸟类栖息地生境+鱼类及底栖动物恢复”等工程,打造了兼顾湿地修复、生态种植和鸟类栖息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总修复面积约108公顷。同时,保护区还加强对入侵植物的治理,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互花米草等,以保证整个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和丰富。此外,保护区还注重对麋鹿栖息地的修复,种植耐盐耐碱的植被,为麋鹿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
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开展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保护区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国内外青少年38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40%。通过参观保护区、观看麋鹿等野生动物、参与科普讲座和互动活动等方式,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意识。此外,保护区还积极举办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如麋鹿文化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周等,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