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话题,今天想聊一下给娃留白的重要性。
暑假的一天,我带七月在商场的一个儿童区玩。她跟三个刚认识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其中两个孩子的奶奶跟我聊天。
七月作品
两个孩子是兄妹,哥哥8岁,妹妹6岁,奶奶说:今天哥哥过生日,没让他们上课。平时没有这个时间来玩。
我:都上什么课?
答:哎呀,演讲、英语、作文、击剑、跆拳道、羽毛球,上得多。
我:哥哥妹妹都上?
答:哥哥学习不好,没上这么多,就给他补文化课。
我:哦,二三年级还看不出学习好坏,没关系的。
答:哎呀,老师老找家长,课上坐不住,我们花钱请了陪读老师,一个月大几千呢。
我:陪读老师?是在学校课堂里陪读?
答:对,就是在教室陪读。现在好多了,不然他上课影响别人啊。坐不住。
俺家这俩孩子,一个月开销好几万。他爸妈也不管,就知道花钱让人家管。有钱花去吧,我们也不懂。
我:看哥哥不是那种很调皮的孩子呀,怎么会课堂坐不住?
答:嗯,孩子是好孩子,你看他像个女孩子一样,安安静静,也不淘气,知道照顾妹妹。反而妹妹像个男孩子,一天不闲着。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到了课堂上他就坐不住,听不进老师的话,也是没办法了,才请的陪读老师。
我:孩子小时候也不爱动?
答:嗯,他从小就不像人家那么爱动,就爱坐着、歪着。你看,他玩一会儿就坐那儿了。不过去检查了,身体没毛病啊。
我:上学前哥哥也上课吗?
答:上学前没少上课啊,现在都不上了,就补课了,顾不上那么多了。
那个哥哥是安静沉稳的男孩子,他跟三个小妹妹玩,知道照顾保护妹妹,知道倾听妹妹们的声音,我很难想象他在课堂坐不住的样子。
我们不能臆断孩子坐不住的原因,通常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是综合因素的结合。
但有一点,运动不足、留白时间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有科学研究表面,童年运动量不足不是 “小事”,而是会通过影响海马体、前额叶皮层发育,直接损害大脑功能;同时,它会从短期分散注意力、长期削弱专注力基础,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持续负面影响。
我随手拍的七月作品:开警车的警察
言归正传,说回兴趣班和留白。
小七月这俩兴趣班,平均到每次课,费用加起来要六七百。如果一个月上四次,一个月就是近三千块。只是我们出勤并不好,有点头疼脑热不去,有点咳嗽不去,有点其他事情不去,所以平摊到一年,看似费用也不是很多。
想想那些报四五个甚至五六个兴趣课的家庭,再加上高出勤,一个月至少大几千甚至上万的投入。所以,身为家长,我们往往眉头紧锁,却自我感动:“值得,都是为了孩子好。”看着孩子疲惫的小脸,我们又一边心疼,一边焦虑着:“别人家孩子都在学,我们可不能落下。”
而另一边,你是否也会怀念一些画面?怀念孩子小时候,能蹲在公园看蚂蚁搬家半小时,浑身是泥却笑容灿烂;怀念他们用沙发靠垫和毯子,花一下午搭建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城堡”,并自豪地邀请你参观;怀念他们只是因为下雨,就能在水坑里蹦蹦跳跳,快乐得像是拥有了整个世界。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简单、纯粹的“自由玩耍”,成了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奢侈的存在。我们倾尽所有,以为为孩子规划了一条“最优路径”,却可能无意中剥夺了滋养他们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一、“自由玩耍”,不是胡闹,而是孩子的工作
当我们说“自由玩耍”时,指的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大人主导的、有明确规则的兴趣班,也不是盯着电子屏幕的被动娱乐。它的核心是四个词:自发、快乐、过程导向、由孩子主导。
七月作品:龙舟
比如:
· 假想游戏: 几个娃娃在孩子手下,能上演一出家庭剧;一根木棍,可以是宝剑,也可以是魔法杖。
· 建构游戏: 一堆积木、几个纸箱,在他们手中能变成摩天大楼和宇宙飞船;几片爬行垫,能变成温馨的城堡。
· 探索游戏: 摸摸沙子的粗糙,感受水流过指缝的清凉,观察树叶的脉络。
这可不是简单的“胡闹”,这是孩子主动认识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为的是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任何外部的奖励或评价。
二、被我们忽略的宝藏:自由玩耍的价值远超想象
我们花重金报班,买的是看得见的技能,而自由玩耍赋予孩子的,是那些看不见却决定人生高度的底层能力。
1.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摇篮
想想看,在过家家的游戏里,孩子要自己构思情节、分配角色、解决“食材不够”的突发状况。这难道不是最原始的编剧、导演和项目管理吗?搭积木时突然倒塌,他需要思考如何加固基础。这种在试错中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比任何标准答案都更能培养创新思维和抗挫折能力。
七月用爬行垫给自己搭了个小房子。这是院子,院墙上挂了个筐(袋子),用来装食物
2. 社交情商与规则意识的天然练习场
几个孩子一起玩,难免有冲突:“该我当公主了!”“这个规则不公平!”没有大人立刻插手,他们必须自己学习谈判、妥协、坚持和谅解。这堂生动的“社交课”,让他们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3. 情绪健康的“减压阀”
孩子也有压力和复杂情绪。游戏是他们表达和消化这些情绪的最佳途径。他们可能会在游戏中重现打针的场景,通过扮演医生来化解恐惧;也可能通过疯狂的奔跑和喊叫,来释放一天的学习压力。自由的玩耍,是他们心灵的按摩。
4. 内在驱动力的培养皿
培训班大多靠外部驱动——老师的表扬、父母的期待、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而自由玩耍,动力完全来自内心纯粹的好奇和兴趣。保护好这种“我想玩、我能行”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支撑他们未来持续探索世界的根本力量。
三、我们为何陷入“报班”的焦虑?
我们并不傻,为何会集体陷入这种困境?
· “别人家孩子”的魔力:周围的焦虑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我们不敢停下。
· 对“有用”的执着: 钢琴考级、围棋段位、英语证书……这些看得见的成果,让我们觉得投资立竿见影。而玩耍的收益,太抽象、太遥远。
· “省心”的诱惑: 把孩子送进培训班,时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总比“放养”在家不知道干什么要“省心”得多。
四、行动起来,守护孩子宝贵的“玩耍时光”
道理都懂,但具体该怎么做?别急,我们可以从这些小步开始:
1.勇敢做“减法”:审视一下孩子的日程表,是否密不透风?试着每周留出几个下午或整个周末的一天,完全“无所事事”。告诉孩子:“这段时间,你自己做主。”
2.提供“土壤”,而非“蓝图”: 我们不需要指挥孩子怎么玩。只需提供一些简单的开放式玩具:积木、彩泥、纸箱、画笔。或者,直接带他们去公园、沙滩。
3.管住嘴,迈开腿: 孩子玩耍时,请努力管住我们指导的嘴。除非被邀请或涉及安全,否则就在一旁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或者走开。让他们拥有不被打扰的“心流”时刻。
4.欢迎“无聊”: 当孩子喊“无聊”时,别急着给他安排活动或递上iPad。这恰恰是创造力的起点。你可以说:“嗯,我有时也会无聊。看看你能为自己找到什么好玩的事?”
爸爸这几天感冒,吃的药放在电脑桌上,七月看到随手搭了起来。她总能找到事情,给你点小惊喜。
5. 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请深信,自由玩耍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童年最重要的“正事”。它的回报,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潜力。
我们为孩子报班的初衷,无疑是深沉的愛。但有时,爱需要更深远的智慧——一种懂得“放手”,敢于相信孩子内在成长力量的智慧。
科学研究与权威建议均表明,自由玩耍对儿童的价值是 “多维度、不可替代” 的:它不仅能塑造大脑、提升认知,更能帮助儿童学会合作、调节情绪、热爱运动 —— 这些能力是 “分数” 无法衡量的,但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幸福感与适应力。
当下,许多家庭因 “焦虑” 过度压缩儿童自由玩耍时间(如填满兴趣班、早教课),反而可能导致儿童 “执行功能滞后”“社交能力薄弱”“对学习失去兴趣”。回归 “让儿童自主玩耍”,本质上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他们的成长提供 “最有效的养分”。
自由玩耍,就像童年天空中的云,随风舒展,无形无状。
愿我们都能成为让孩子想起来就内心温暖的人。
祝福大家,祝福孩子们!
声明:
编译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新思想、新观点及新动态,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智能观观点。
另,转载文章仅为知识分享,不代表智能观观点,版权归原作者;若有需要,请联系原出处。
若转自网络的文章及图片,因联系不到原作者而未署名的,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智能观删除。
我们关注AI+教育。致力于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以帮助每一位老师和我们的读者不断学习并提高技能。
我们努力让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最佳质量,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